娱乐场所要防“中毒”
资料显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九成是青少年 教官提醒娱乐场所喝饮料需注意:
上K厅要防饮料“中毒”
近期,明星们纷纷染毒。瘾君子们的“第一口毒”究竟是如何吸上的呢?记者日前在由广州市公共安全管理学会主办的“大手牵小手”少年警训慈善公益行启动仪式上获悉,在吸食新型毒品人群中90%以上是青少年,其中80%以上是由于无知和好奇心而尝试第一口并陷入吸毒的深渊。
新型毒品
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主要有冰毒、摇头丸、K粉(氯胺酮)等。
80%以上因无知好奇吸毒
在青少年吸毒者中,80%以上是由于无知和好奇心而尝试第一口。
4种心理、行为致陷吸毒深渊
一、追求刺激。
二、逃避现实,寻求解脱。
三、交友不慎。
四、免费尝试。毒贩“免费”提供新型毒品,使一些初次吸食的人产生依赖,毒贩再以高价出售给上瘾者。
3大毒贩圈套要警惕
一、谎称“吸毒可以解乏提神”。
吸毒解乏提神只是短暂现象,实际上吸毒会严重损害大脑中枢神经。
二、谎称“吸毒减肥”。
毒贩常会利用女孩子的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言。但实际上,吸毒的确会使人枯瘦如柴,但这是一种病态的瘦。
三、谎称“吸毒不上瘾”。
事实上,新型毒品同样会使人上瘾,千万不能试,一试难回头。
记者旁听了一堂“少年警训”夏令营禁毒课,发现大多数孩子缺乏警惕心。禁毒教官提醒,那些常去舞厅、迪厅、K厅的青少年,在娱乐场所,决不能接受陌生人提供的糖果、香烟和饮料。
现场体验 禁毒课堂上 糖果饮料诱惑孩子中招
“明知有陷阱,拿到饮料的4个人中却有三个人中了招。”王穗娟最后总结说。课堂上,一个男生在拿到一瓶可乐后不到10分钟,就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没过几秒钟,他又喝了第二口,然后将可乐喝光。而拿到奶茶的男生将之随手放在桌上就不再管了。另一拿到易拉罐饮料的男生也开喝起来。
上课前,“少年警训”夏令营的王穗娟和同事们就将瓶装饮料逐个“加料”——用针管注入10毫升盐水,再用蜡将针孔封起来。“是课堂奖品,看谁会‘上当’。”
王穗娟让90个孩子举手抢答问题。一个小女生和三个男生收到了“奖品”。当王穗娟拿出糖果时,孩子们大叫:“这个不能吃,是骗人的。”原来,在上课前,已有一个参加过夏令营的男生“警告”小伙伴们,不要吃教官给的糖果。
课堂最后,一位发现状况,让教官将饮料拿走的女生公开了“醒目”的原因。原来,她拿到饮料罐时用手紧捏了一下,发现罐身处就有液体渗出,“陷阱”立马就被破解了。
教官说法 体验恐惧后 仍有近六成学生上当
“后来我们告诉他们,刚吃下的糖果其实是‘毒品’,他们顿时紧张起来。”她说,大约一分钟后,教官们揭晓事实时,孩子们才都松了一口气。“这个短暂的紧张或恐惧经历非常宝贵,能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甚至回去给家长上课。”
王穗娟透露,曾在中小学校园内采取说教式的授课方式,但收效甚微。教官们绞尽脑汁才开始在夏令营中尝试这种体验“被坑”的教学方法。
王穗娟介绍,在第一期夏令营中,教官将糖果提前放置在学生宿舍,结果超过六成的孩子就将糖果吃了。到了第二期的夏令营,有一小部分营员曾经上过当,有了“反侦察”能力,警惕性提高。这时,王穗娟改由老生给新生派发糖果。“结果,上当的学生仍有近六成。” 王穗娟说,目前在教官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难在中小学推广。
拒毒攻略 娱乐场所中 离开视线两秒的饮料别喝
“在这些人员构成复杂的特殊场所,不管身边有没有陌生人,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高警惕。”王穗娟说,“拿到饮料时,可以用双手在瓶身‘过’一遍,看有没有蜡或凸起等异常情况。”
王穗娟特别提醒,提醒那些经常去舞厅、迪厅、K厅的青少年,在这些场所,一定要有戒备意识,决不能接受陌生人提供的糖果、香烟和饮料,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守饮料和食物。
王穗娟透露,在一些案例中,有一部分染上毒品的青少年就是在KTV、酒吧等场所接过熟人递过来的饮品或零食等中了招。一旦开瓶后,饮料离开自己视线两秒钟,建议就别再饮用了。
原标题:上K厅要防饮料“中毒”
相关热词搜索:娱乐场所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