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否,我们该信谁?
随着微信的普及,网络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微信的信息有很大一类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尤以负面信息占篇幅最多。很多信息都来不及考证,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在微信里也被颠覆;一些观点刚出来,相反的观点马上接踵而至。一时间,信息受众感觉惶惶,食品安全与否,我们究竟该信谁呢?
白米饭,吃还是不吃?
大多数开通微信的人们,都收到过“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的文章链接,这篇文章把我们吃了多少年多少代的白米饭,说成是根本就不该吃的东西。文章里说米饭不该吃的第一个理由,是从说文解字开始的。“俗语有云: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这么通俗的一句话,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为何还要把这‘五谷杂粮’当作主食呢?没有人考究。不知古人是否很早就如我一样,意识到米饭的危害!所以造字的时候,将这个饭字造得如此明白。拆开看这个字,食 反=饭’意识就是吃反了!怎么吃反了呢?另外一个中文字就更加清晰地表示了祖先对白米饭的看法‘粕’,这个拆开了‘白米=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就是应该把米的谷壳、米胚芽留下来,把白米倒掉。”我们几乎不用找理由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问题。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谁都知道不是指吃饭是生病的原因,而是说人生病是难免的,生病的原因有时候是很难找到的,借吃五谷杂粮表示正常生活而已。至于白米是“粕”,我们吃反了,应该把米的谷壳、米胚芽留下来,把白米倒掉,就更不值一驳了。如果古人这样认为的话,我们人类沿袭下来早就应该养成吃米糠扔白米的习惯了。
关于白米饭是不是垃圾食品,很快有了专家的回应。国内疾控中心的专家和中医专家出面澄清了谣言,从白米饭的营养成分、米饭是不是慢性病的致病元凶等方面说明,白米饭与垃圾食品不能划等号。任何食品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怎么吃、吃多少。专家出面说话,主流媒体也纷纷采访并发表了专家的意见,于是“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的风波算是告一段落。
牛奶,还能不能喝?
与白米饭的传闻一样,牛奶能不能喝也一度成为微信热点。说牛奶致癌、越喝牛奶越缺钙、加工后的牛奶有毒等等的观点源于一篇近万字的长文。笔者耐心读了这篇文章,发现按文章的说法,牛奶简直成了万恶之首、疾病之源,是人类千万要远离的东西。
文章认为牛奶致癌的危险比香烟还严重,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其致癌能力甚至超过化学物质。牛奶不仅致癌,还会使儿童引发I型糖尿病,牛奶摄入量越多,I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此外,动物蛋白,尤其是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能显著增加心脏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于是,又一个致病元凶出现了,就是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喝的牛奶。
那篇文章还认为,牛奶不仅是致病元凶,而且越喝牛奶越缺钙,牛奶是脱钙的东西。文章不仅说世界上不喝牛奶的民族不缺钙,喝牛奶的民族反而缺钙严重,骨质疏松严重。认为正常饮食吃五谷蔬菜的人根本不会缺钙,但是,一旦喝牛奶或吃肉食,就可能出现缺钙。因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体液、血液就变酸性,呈碱性的钙元素便从骨头里溶出来,以中和酸性,钙完成使命后,变成废物从尿道排出去,钙就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体质越严重,钙流失就越厉害。可见,越喝牛奶越缺钙。
这样颠覆常识的观点,在微信里传播速度很快,传播面很广,笔者已经接收到类似的链接很多次。而从实践来看,本人正是血钙偏低的人,一直遵医嘱多喝牛奶并吃钙片,在正常喝牛奶的时间段里,自己血钙偏低的症状就不明显。如果出差在外没有牛奶喝,补充钙片又不能及时加量的话,或者消化功能出现障碍的时期喝牛奶吸收不好的话,血钙低的症状就会很明显,严重时手麻抽筋等症状都会出现。所以但凡自己能正常进食,我是一定要喝牛奶的,出差到一个地方首先就去超市买保质期长的牛奶,或者必带上质量好的奶粉以备不时之需。因此用不着过多考证,牛奶致不致癌我暂且不管它,要说越喝牛奶越缺钙,从我自己的亲身实践就足以得出结论,那是很荒谬的观点。
很快,专家对于牛奶不能喝的观点,也站出来辟谣了。关于牛奶致癌一说,那篇文章引用的证据据说是美国教授坎贝尔博士的研究,研究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压等患病几率。同时,牛奶中的IGF-1(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也称作“促生长因子”,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与胰岛素类似的多肽蛋白物质)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针对此种说法,有专家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同时,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构成健康隐患。而且,美国坎贝尔教授的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研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没有更有力证据证明牛奶能增加癌症风险。据介绍,坎贝尔进行的试验,是通过大剂量黄曲霉素诱导出癌变细胞的大鼠,并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对健康人体有相同作用。据说,坎贝尔在接受国内权威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可见,牛奶致癌一说没有科学依据,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
还有专家指出,人类确实是世界上唯一在成人以后还在饮用乳制品的哺乳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喝牛奶就损害健康。目前有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过量摄入牛奶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帕金森病等的罹患风险。但牛奶也能降低肠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罹患风险,这也是得到科学证实的。
至于喝牛奶缺钙问题,也有专家给出了理论上的反驳。牛奶越喝越缺钙的说法,理由是因为蛋白质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体内代谢之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因此需要钙来帮助维护酸碱平衡,从而增加钙元素的排泄量。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是蛋白质吃得越多,钙的排泄量也会越大。多数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蛋、肉类、鱼类,甚至精米白面等,都是“成酸性食品”。然而,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牛奶并非“成酸性食品”。相反,它在体内代谢后呈弱碱性。牛奶中尽管也含有不少蛋白质,带来了硫、磷等成酸性元素,但同时也富含钙、镁、钾等金属元素。总体平衡的结果,成碱性元素略占优势。据我国测定数据,100克牛奶中含钾高达120~130mg,钙110~140mg,而磷只有60~80mg。也就是说,牛奶中让人体质偏酸的元素并不是那么多,而让人体质偏碱的元素更多一些。既然牛奶并非是令人体质偏酸的食品,也就不会促进钙的流失,所谓“牛奶越喝越缺钙”的理论就是站不住脚的。
面对各种传言,我们该信谁?
除了大米饭、牛奶之外,很多食品都伴有传言。诸如鱼不能吃,是喂避孕药长大的;猪牛羊鸡鸭肉都不能吃,是喂激素长大的;很多蔬菜水果不能吃,大豆及其制品不能吃,是转基因食品;雪糕冰棍饮料不能吃,是添加剂做成的;粉条不能吃,是塑料做的;……传言纷至沓来,简直数不胜数。关于转基因食品更是妖魔化了,微信里甚至传出了这是某个大国想要使我们中华民族种族灭绝,才大量让我们进口转基因食品,危言耸听,不一而足。
面对各种十分恐怖的传言,我们该不该相信,如果不相信我们又该相信谁?政府的官方说法一出台,微信里马上有诋毁政府官员的传言,照样是传得有鼻子有眼。专家一出面说话,马上又有诋毁专家的信息满天飞。不久前,一位专家说,现在我们的老百姓不信政府不信专家,只信记者,而记者信谣言。说完又担心打击面太大,找补了一句“当然是说有的记者”。其实现在的老百姓连记者也不信,对微信的传闻也是半信半疑,但即使不完全相信也参与传播,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也是国人信任危机到了很严重程度的表现。
在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严重的今天,很多专家挺身而出,为真相说真话;主流媒体也站了出来,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拨乱反正的重任。北京电视台几乎每周都有对网上流传广泛的食品传闻进行证实的节目,他们的记者找到专业研究机构,对流言所提到的食品进行针锋相对地化验解释,用科学实证的结论来揭示真相,使流言不攻自破。类似的媒体和节目还有很多。
信任危机的出现当然不能全怪老百姓,但也不能否认我们的民众的确有从众心理,有猎奇心态。正面的新闻听不进去,负面新闻就认为是真实的。其实近年来,随着国家高层领导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舆论监督力量的加强,法治手段的跟进,政府机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状况与前些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不能说劣质食品已经绝迹,但至少比以前要好很多了,明目张胆的造假制劣者已经在逐渐减少。但现在老百姓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程度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吃了毒死,不吃饿死”的说法已经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作为食品安全的主流媒体,我们不得不呼吁,我们的食品实际上没有那么多有毒不能吃的东西,好的企业好的食品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占主流地位的。只要我们去正规市场,买正规企业生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完全可以有保障的。
(本刊记者 徐 华)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6)修武县食药监局启动夏季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 (2014-06-16)果壳网CEO嵇晓华:“不信任”仍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题
- (2014-06-16)南周记者蒋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督需逐步实现
- (2014-06-16)刘沛:投诉举报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国-意大利食品安全对话在北京举行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