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评论:人造食品不可能反客为主

2014-07-11 14:18:53 来源: 南方网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人造食品源源不断涌现可谓水到渠成,吐槽再凶也阻挡不住科技进步的车轮。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动物的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造食品领域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最近,这个领域更因为商业之神李嘉诚的接连大手笔介入而赢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李嘉诚、比尔·盖茨、杨致远……一大串投资大佬的名字让“人造蛋”计划一日成名。尤其是今年2月份,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向出品“人造蛋”的美国公司投资1550万美元,并将“人造蛋”引入香港。6月,“人造蛋”在香港百佳超市开卖,237毫升装统一定价为19.5港元。这款名为“Just Mayo”的“鸡蛋”装在玻璃瓶中,分原味、蒜味、泰式甜味辣、墨西哥风味辣椒四种口味,看起来像普通的蛋黄酱,但它的主要成分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然而,当第一批好奇的消费者抢着把“人造蛋”买回家尝鲜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片关于货不对版的差评,“不能煎、不能煮、不是鸡蛋,只是含素鸡蛋成分的沙拉酱”,“看来母鸡不会下岗了”……

  但李嘉诚根本不为所动,怀着对人造食品改变未来的坚定信心,他又马不停蹄启动了“3D打印肉”的投资项目。“3D打印肉”是什么玩意?获李嘉诚青睐的Modern Meadow公司称,他们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在实验室中培养出猪肉牛肉等畜肉以及真皮皮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研究员介绍,利用糖、蛋白质、脂肪、肌肉细胞等原材料打印出的肉,具有和真正的肉类相似的口感和纹理。做成的鲜肉特别有弹性,烹饪后肉质松散且有嚼头,不逊于真正的肉,而且同样含有真正肉类所含的营养元素。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72亿增长到96亿,而且平均单人对肉类摄入的要求还要再增长一倍,动物性蛋白质的稀缺将恶化饥饿问题,那么,价格更低廉、消耗资源更少的替代性食品将前途无限。所以,尽管我们现在觉得人造肉和人造蛋怪怪的,说不定某天就会惊叹,果然还是李首富有眼光。

  近年来,因为人口增加、可耕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等因素,农产品的产量大受影响,粮食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可以预见,市面上出售的人造食品会越来越丰富,但客观地分析,人造食品有利有弊。接受还是拒绝?很可能会成为每个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而更加让人无奈的现实是,无论你怎么想,接受人造食品很有可能是我们未来活下去的必要选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目前多数人对人造食品的态度都是“吐槽”,虽然人造食品的很多技术目前还只能在实验室中得到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造食品技术创新的热潮已经来临,各国都在“向人造食品时代过渡”,甚至有人说“人造食品将是21世纪人类的主要食品”。人造食品源源不断涌现可谓水到渠成,吐槽再凶也阻挡不住科技进步的车轮。

  不过,笔者觉得人造食品将成主要食品的说法未免有点危言耸听,因为环境资源毕竟还能支持相当数量的天然食品生产,而且人造食品本身的技术完善和实现大规模生产普及也是急不来的事。在可预见的未来,人造食品只能作为一种新增的食物来源,充当餐桌上的“外援”,不可能反客为主。

  说白了,“人造食品”其实就是精深加工食品,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取代天然食物,而是使某些原料充分发挥它的资源优势,为加工食品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是多方位的,不但要考虑风味儿,还要考虑价格、饮食习惯等。姑且不说“人造食品”的口感不及天然食物,中国人本身也不如欧美人习惯食用加工食品。而诸如“打印牛肉”这样的天价“人造食品”,经济上也不具备可行性。

  人造食品来了,既不必刻意猎奇,也不必专注吐槽,理性看待做出有利的选择就好。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