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式抢购”实属无奈

2014-06-17 09:49:14 来源: 食安中国网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出于对本土奶粉质量的担忧,德国、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频频发生“中国式抢购奶粉”。最近一年,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超市货架上贴出中文提示“限购奶粉”,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新西兰一直帮中国生产高标准乳制品,澳大利亚生产商欢迎中国降低进口奶粉关税,甚至南美的阿根廷奶粉品牌也看好中国市场,“中国式抢购奶粉”正在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国家。

  “洋奶粉”在中国的售价可能是全球最高的,而且还连年飙升。但很多父母仍然一边感慨养孩子成本越来越高,一边参与到“中国式抢购奶粉”大军中去。虽然洋品牌也频出安全问题,但相较本土奶粉,中国家长仍然坚定不移地选择前者。即使是近期新西兰奶粉陷入“信任危机”,国人的应对之道也只是从一个洋品牌转到另一个洋品牌。

  国货不给力,是“中国式抢购”的直接成因。无论购买本土奶粉多么方便,也无论本土奶粉有多强的价格优势,甚至无论爱国情结多么浓烈,但是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以身试毒”。“三鹿奶粉”之后,一些通过检测被证实不含三聚氰胺的国产奶粉曾一度销量上涨。可惜好景不长,2010年发现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并未完全销毁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再次跌到谷底。2011年又出现某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说法,虽然监管部门出面澄清,但多数消费者仍然“宁信其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伤害消费者的心,更是让本土品牌的信誉一降再降。

  同时,监管的不足也促成了“中国式抢购”。不是消费者崇洋,而是监管不能给人以信心。多数问题奶粉事件,都是媒体曝光或消费者举报而不是监管部门首先发现。次数多了,消费者对监管部门的信心也随之一同跌落。

  “中国式抢购”是无奈之举,消费者也清清楚楚地知道这只是“次优选择”,因为洋品牌并不是安全的代名词。其实,消费者要的就是一个放心,而放心来自企业的责任心、来自监管部门的责任心。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式 无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