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食品认证的内涵,莫过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李怀林所说的:“食品认证是食品从生产源头直到销售终端过程中所有良好记录的集中体现。”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食品认证制度就是对生产食品的标准化程度的一种界定。即食品认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各相关环节,并着眼于现实资源和技术条件,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的,以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为主要环节,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在各有关方面的协作下,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
我国食品认证工作进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标准体系不完善;现有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对接度差;违标生产经营问题严重;农业标准检测检验机构不健全,技术手段落后;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执法不严。
曾几何时,在全国范围内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以往的事件说明,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规范的农产品准入制度;对生产工艺环节缺乏控制;食品监控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监控不及时,缺乏经常性。
为此,应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在食品行业中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质量和环保认证体系。根据国内外食品市场的需求和质量发展趋势,引入并借鉴ISO(国际质量标准)等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修订更新的产品标准,制订新的与国际食品质量标准接轨的产品标准,尽快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探索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已刻不容缓。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在谈到如何完善认证体系时表示,看“证”消费固然是一种消费理念的进步,但同时,生产领域的“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等各种认证很杂乱,标准不统一;检测机构重复建设,认证缺乏严肃性,最终导致监管不力,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给消费者的选择也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冯平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应确认国家惟一的食品生产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确保人民食品安全。此外,国家应统筹安排质检任务,避免技术强的机构任务少,而水平低、实力弱的机构重复建设。最后,除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外,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还应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尽快取得HACCP和ISO14000认证等,与国际接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