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在米、面、油、酱油、醋等5类常用食品中实施了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到今年8月1日,凡未通过QS认证的这5类食品,将不得在市场上流通。如今,在市场上执行得怎么样呢?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QS”认证不如人意7月5日,记者来到北京石景山区鲁谷小区的一家物美连锁超市。在米面专卖柜台前,除了一个叫做古船牌的面粉贴有“QS”标志,其他的均没有。在超市蔬菜区旁边的角落里,没有标记的麒麟山牌大米堆积如山。食用油柜前,金龙鱼等也都没有蓝色的“QS”标志。记者还发现,大多数消费者不但没有特别注意而且还不在乎“质量安全标志”。一位正在挑选花生油的消费者说:“什么是‘QS’?有了这个标志就是安全的?我购买食品时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标志,‘QS’还是第一次听说。”大部分售货员也对此知之甚少。记者指着货架上贴有“QS”标志的食品询问物美连锁超市售货员,得到的回答是:“可能是厂家贴的产品合格证吧。”笔者随机采访了另外一些售货员,绝大多数不知道“QS”标志。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网站上,记者看到,截止7月3日,国家已批准这5类食品生产合格企业3913家,其中北京市有44家。业内人士称,这个数字相对于众多的食品企业来讲,的确是有点少。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我国时有发生。据2001年有关部门对国内生产销售的米、面、油、酱油、醋开展的专项抽查和调查结果表明,5类食品的平均合格率仅为59.9%。针对这些情况,国家质检总局于去年推出了我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今年8月1日起,没有经过“QS”认证的这5类产品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如今限期将至,为什么还有大量产品没有贴上食品安全标记呢?
据北京火鸟牌色拉油厂家市场部的一位先生介绍,该公司共有火鸟色拉油、花生油等产品通过了“QS”认证,但市场销售至今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对于没贴标志,这位人士这样解释:由于色拉油利润较低,购买标志还需花一笔费用;另一方面,原商标设计上没有认证标记,现在人工贴,劳动量太大,加上原有商标没用完,所以就没有及时贴上。
费用也是原因之一。据一家企业销售部的同志介绍,光认证费就要花2000多元,还有检测费、定期审查费、环保费等。由于现在食品企业众多,竞争激烈,造成利润较低,很多小企业不愿出这钱。
更重要的是众多小企业不符合规范要求。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同志介绍,5类食品企业要取得“QS”标志,就必须首先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按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环境条件,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保证产品质量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厂房或者场所,生产加工过程中防止生食品与熟食品,原料与半成品、成品,陈旧食品与新鲜食品等的交叉污染,原材料、添加剂等应当无毒、无害,符合相应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从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基本条件的专项调查来看,5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能长期稳定地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的能力较低,相当一部分小企业不能提供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或者两者不全,不具备开业资格;部分企业生产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或是生产设备配套不齐全;随意偷减工序,或是不按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无必备的检验设备;部分企业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和管理素质较差,未建立基本的质量管理岗位规范。
强制认证不是目的
据介绍,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是我国入世后市场监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一步,从审查的环节与内容来看,“QS”认证与美国、欧盟、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或倡导的食品GMP认证有着高度的一致。
我国的“QS”认证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全世界第二个强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国家,一旦全面推行完善管理后,几乎一步跟齐世界发达国家的监管水平,最终保证市民能够吃上放心食品。根据规定,没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食品不得出厂销售,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生产加工的食品,经自行出厂检验或者委托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加印(贴)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未经出厂检验或出厂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加印或者加贴市场准入标志。
中国食品协会的一位同志说,要使强制认证落到实处,把这一好事办好,必须做到首先要广泛宣传,让广大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合格产品;其次,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让“山寨产品”无藏身之地。从企业方面来讲,要大讲诚信之风,倡导诚实经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