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又称"无污染"蔬菜。随着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蔬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近期的目标只是它的低级阶段,即把污染的程度控制到允许的范围以内,达到国际上所谓的A级水平。做到完全的有机农业(即AA级)还有较漫长的道路要走。
我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已做了很大的努力,如果将"无公害"的单项措施的研究计算在内,早在60年代即已经开始。那时我国引进了青虫菌,用以取代部分蔬菜使用的化学农药,解决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至8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1987年6月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在河北某市召开了一次"无公害"蔬菜生产现场会,全面地介绍了该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经验。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组成了有农业、商业、物价、农资、卫生、公安、交通等有关局、办参加的领导小组,协调全市"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与供应。
2开辟"无公害"生产基地,农户在农业局的指导下,按统一制定的8套"无公害"蔬菜技术规程,进行蔬菜生产。
3基地农户生产的蔬菜经残留检测合格后,发给"无公害"蔬菜经营证,可在划定的"无公害"蔬菜市场上出售。
4为了保护菜农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经物价部门的批准凡在这个市场出售的蔬菜的价格要比以外的市场高20%,做到优质优价。
他们的经验在一段时间里确实对"无公害"蔬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些市在吸取他们经验的基础上也发展了形式各异的"无公害"生产。
但是,后来了解到一些城市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并没有坚持下去。其原因是进入"无公害"蔬菜市场蔬菜,主要由一家一户的菜农生产,无法逐一地检测这些蔬菜上的农药等有害物质是否超标。时间一久,一些不法菜农靠借"无公害"销售证等办法,也进入专营市场,败坏了专营市场的声誉,挫伤了菜农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最后导致"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解体。
此外,我国为了规范"无污染"优质食品的生产,推出了"绿色食品"注册制度。凡是达到规定标准(其中包括"无公害"的要求)可以在产品使用"绿色食品"的标记,实行优质优价。还有的蔬菜产区建立了"绿色通道"向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供应"无公害"蔬菜。这一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的"无公害"蔬菜的发展。但是也有许多地方因把关不严,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食品"。如笔者曾在1996年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韭菜基地去考察,该基地的领导称他们的韭菜获得了"绿色食品"注册。但是就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在韭菜田的水渠旁发现了一个使用过的"3911"(蔬菜禁用的高毒农药)瓶子,说明他们在使和这种在蔬菜上禁用的高毒农药,在尴尬中他们做了一定要整改的保证。但是两年后我们又到这个基地作试验时。在一条约300m长的垄沟里就发现了十多个废弁的"3911"的农药瓶子。事实说明这里的韭菜从来就不是"绿色食品",他们只是打着"绿色食品"的招牌进行促销的手段。
此外,还有一些粮菜、棉菜两作的地区,农民的手中大都有可在粮、棉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如:甲胺磷、1059、1605等)。有一次笔者到山东某棉、菜两作区讲课,课前了解当地都使用什么农药防治蔬菜害虫,他们回答道:"这里是棉区,有的是农药"。问他知不知道这些高毒的农药不能在蔬菜使用时,他们回签:"这些农药都是国家卖的"。再问他这里的蔬菜好不好卖。回答说:"我们可以利用某市的''''绿色食品'''' ,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北京,不发愁卖"。从这里一席话我们不难看出,当地的农民虽然知道"绿色食品",但是不知道在蔬菜上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似乎只是国家卖的就可以用。在这里"绿色食品"走了样。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有些蔬菜生产基地一开始认真地贯彻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进行过"绿色食品"注册,但是由于多是一些面积不大的小品种(一个生产基地有二三十种)往往因交不起费用而不再继续注册。在我国目前"无公害"蔬菜生产仅在一些规模化、经济效益好或以外销为主的地区开展得较好,对于广大的菜区来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从上述的情况表明,目前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发展较慢,主要是对产品质量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所造成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当前还有许多困难。在目前我国进入蔬菜批发市场的主要是一家一户的菜农,我的时候每分钟进来十几车,每个车上好几个品种,采用目前的检测技术根本无法进行。再说即使抽查出来了不合格,他也就仅损失这一次,以后还可以卖。但是在发达的国家,菜农的生产规模较大,都有自己的的品牌。如果某品牌的蔬菜被检测出有毒物质超标,会长期危及这个品牌的所有蔬菜,其损失就太大了。因此促使其在蔬菜生产中可以自觉的做到"无公害"。
不难看出要在我国发展"无公害"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①提高有害物残留的检测技术。②扩大我国蔬菜的生产规模,并建立各自的品牌。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一些地方已引进、研究了一些办法,如:敏感家蝇法、比色法及酶联法等,相对的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和准确度。比较困难的是第二个问题目前我国的蔬菜生产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为主的个人联产承包制,要实现规模化生产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但是从近几年蔬菜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中,看到了一些希望。这就是我国近几上来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些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基地或农民生产和销售的联合组织(如:生产技术及产销协会等)。这就为实现蔬菜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建立起固定的"品牌"创造了条件。目前建立起来的规模化蔬菜基地中,有较好的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销售渠道,因此有较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这些基地有些已经建立了自己品牌或较易形成自己的品牌。在这样的基地有力量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再就是利用一些蔬菜产销协会,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品牌,发展"无公害"。
也有人担心"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问题解决了,由于它的投入经较多,如果实行优质优价会不会有人买。笔者认为在当前,和80年代有所不同,只要是货真价实,这种蔬菜不发愁卖。如有人分析过北京蔬菜消费者,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外来的打工者、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他们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对蔬菜的质量和品种要求不高,吃饱就可以了,对蔬菜的价格十分敏感。第二类是大部分的工薪阶层,他们十分注意蔬菜品种的多样化,对蔬菜的价格比较注意,但是一些价格不是很高无公害蔬菜,还是可以接受。第三类是一些内宾外宾、旅游者、内外企的老板和部分工作人员,他们不仅需要吃的好一点,有营养,还十分注意食品对保健的影响,对价格高低不太计较。目前后两部分人是规模化蔬菜基地产品和"无公害"蔬菜的主要的消费者。如果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会有更多的人参加这个行列。
据此,笔者认为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可以由已建立了自己品牌的规模化蔬菜基地及农协开始实施。在这些地方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高档蔬菜有较稳定的销售渠道,生产上便于因地制宜地贯彻"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打开"无公害"蔬菜销售市场。在这些市场的带动下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的面积,发展我国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如果这样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建立起来,质量监督部门只要抽查各品牌的蔬菜,对不合格的"无公害"蔬菜施行处罚和向社会曝光的办法予以监督,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即可得到稳步的发展。
目前北京市科委很支持规模化无公害蔬菜基地立项与建设,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和示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