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虾苗种培育、养成和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主要的养殖对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5101.2 中国对虾养殖 苗种
SC 2002 中国对虾配合饲料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苗种培育
3.1 培育用水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要求,培育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要求。用水应经沉淀、过滤等处理后使用。
3.2 培育池
以水泥池为宜,面积10m2~50m2,排灌、控温、增氧、控光设施齐备。春末夏初季节,还可在养虾池中采用网箱培育。
3.3 培育密度
仔虾培育密度以(10~20)×104尾/m3为宜。
3.4 培育管理
3.4. 1 水质
视水质情况更换池水,使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保持冲气增氧,及时吸除残饵、污物。
3.4.2 投饲
所用饲料应符合NY 5072的要求。饲料大小适口,以微颗粒配合饲料为宜,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5%~15%,生物饵料日投喂率为30%~70%,每日投喂4次~8次。
3.4.3 病害防治
对培养用水进行过滤、消毒处理,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要求。
3.5 苗种出池
水泥池培育采取虹吸排水,然后开启排水孔排水,集苗出池。中国对虾苗种应符合GB/T 15101.2的要求,其他对虾参照GB/T 15101.2执行。苗种出池进行检疫,应是无特异性病原(SPF)的健康虾苗。
4 养成
4.1 选址
无污染的泥质或砂质“荒滩”、“盐碱地”及适于养殖的沿海地区均可。
4.2 水环境
海水水源应符合GB 11607的要求,养成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要求。养殖取水区潮流应通畅。
4.3 设施
4.3.1 养成池
滩涂大面积养虾池,长方形,面积1.0ha~7.0ha,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倾斜,比降0.2%左右,做到池底积水可排干。养成池底不漏水,必要时加防渗漏材料。养成池相对两端设进、排水设施。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分为泥砂质池塘和水泥池,面积0.1 ha一1.0 ha,方形或圆形,池水深1.5 m~2.5m,池中央设排污孔。
4.3.2 养成池配套设施
4.3.2.1 防浪主堤
在潮间带建虾池,需修建防浪主堤。主堤应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一般情况下堤高应在当地历年最高潮位1m以上,堤顶宽度应在6m以上,迎海面坡度宜为1:3~5,内坡度宜为1:2~3。
4.3.2.2 蓄水池
蓄水池应能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
4.3.2.3 废水处理池
采用循环用水方式,养成池的水排出后,应先进入处理池,经过净化处理后,再进入蓄水池。不采用循环用水,养成后的废水,也应经处理池后,方可排放。
4.3.2.4 进、排水渠道
在集中的对虾养成区,需要建设进、排水渠道,协调各养成场、养成池的进、排水,进水口与排水口尽量远离。排水渠的宽度应大于进水渠,排水渠底一定要低于各相应虾池排水闸底30cm以上。
4.3.2.5 增氧设备
对高密度精养和蓄水养殖的养虾方式,应配备增氧设备,土池可用增氧机,水泥池可用冲气泵和鼓风机。
4.3.2.6 设置防蟹屏障
在滩涂蟹类比较多的地区,应在养成池堤围置30cm~40cm高而光滑的塑料膜或薄板防蟹隔离墙。
5 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5.1 清污整池
收虾之后,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杂藻。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不得直接将池中污泥搅起,直接冲人海中。
5.2 消毒除害
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对虾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30cm~40cm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 000kg/ha左右。
5.3 纳水繁殖基础饵料
清污整池消毒结束1d~2d后,可开始纳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5.4 肥料使用
肥料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a)应平衡施肥,提倡使用优质有机肥。施用肥料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
b)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水中硝酸盐含量在40mg/L以下。
c)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方可使用。
6 放苗
6.1 放苗环境
放苗时,池水深为60cm~80cm,池水透明度达40cm左右。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6.2 苗种规格
南美白对虾苗0.7cm以上,中国对虾苗1cm以上,斑节对虾苗1.3cm~1.5cm以上。
6.3 放苗密度
滩涂大面积养虾池,放苗密度以(6~10)×104尾/ha为宜;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放苗密度以(25~50)×104尾/ha为宜。
6.4 水温
放养中国对虾苗水温应达14℃以上,放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苗水温应在22℃以上。
6.5 盐度
池水盐度应在1~32。虾苗培养池、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5,池水盐度相差大于5时,可通过驯化虾苗使之适应盐度的变化,通常24h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小于10。
7 养成管理
7.1 水环境控制
7.1.1 进水水质管理
放苗前,向养成池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野处理的养成用水,在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
7.1.2 水量及水交换
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cm~5cm,直到水位达1 m以上,保持水位。养成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如透明度过低(低于20cm),或透明度较大(大于80cm),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时,酌情换水,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
7.2 饲料管理
7.2.1 饲料品质
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 2002和NY 5072的规定。
7.2.2 饲料投喂量
常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3%~5%,鲜杂鱼日投喂率为7%~10%。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尾数、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再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投饲后,继续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
7.2.3 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
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调整每日投喂次数,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养成初期,对虾活动范围小,应全池均匀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
7.3 测定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每5d~10d测量一次对虾生长情况。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每次测量尾数应大于50尾。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室外大型养虾池,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打网取样测定。
8 病害防治
8.1 巡池
养虾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一次,注意清除养虾池周围的蟹类、鼠类,注意发现病虾及死虾,检查病因、死因,及时捞出病虾、死虾进行处理。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
8.2 切断病原
不得纳入其他死虾池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不得投喂带有病原的饵料。
8.3 病原生物检测
定期对虾池中的病原生物进行检测。
8.4 药物使用
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要求,掌握以下原则:
a)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齐全。
b)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建议使用生态制剂。不得使用含有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清池消毒。
9 养成收获
采取排水收虾的方法,也可使用定置的陷网或专用的电网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