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习惯呼吁的市场准入、市场门槛,不过是对想合法经营的企业所灌输的一种纪律罢了。非法企业向来只挖地道不走正门,门槛再高于它又有何用。食品许可证,就像老师给学生的小红花
在全国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风潮中,河粉作为标本,又被摆在了市民面前。昨日媒体报
道了广州65家河粉企业还没有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从明年1月1日起,企业还有半年整改期限,届时还拿不到证的将全部被查处。其实此前政府要求企业整改不止一次,期限也一再推后。政府的催促显示出推动企业向善的浓厚情结。
要说大名鼎鼎的QS标志,它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标志。只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获此标志。全广州65家河粉企业,居然没有一家能有QS,证明其河粉都拿不到证。拿不到证当然是因为不合省制定的生产河粉的地方标准,比如二氧化硫和微生物超标了。为何超标,自然是技术、设备、投入或观念不行。追根溯源,只有解决了上述瓶颈,才可能拿到QS证免遭开除。政府用心就是为了让各企业在一个符合法规的水平上运作,以保护公众的食品质量安全。
不过,这种守法向善的逻辑推论只能适用于正规企业。如果生产者本身就是地下工场、家庭作坊,完全脱离于政府视线,那么礼法荣辱和它们毫无关系。河粉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其手工程度之深,就和米酒酱油一样通过成千上万的经营者流入市场。全广州生产河粉的企业号称65家,但监管外的生产单位何止百千。中国食品问题的重灾区就诞生在庞大的无名生产群体中,众多的无证者偏偏又是政府无从掌控的。无证产品连标识和出处都是隐没的,但却和草根百姓们朝夕相处。
我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习惯呼吁的市场准入、市场门槛,不过是对想合法经营的企业所灌输的一种纪律罢了。非法企业向来只挖地道不走正门,门槛再高于它又有何用。食品许可证,就像老师给学生的小红花。通过赏赐或者扣除小红花,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式管理。不过前提是学生们愿意认可小红花的符号价值。依我们的记忆,总有对小红花无动于衷的一群人,他们就被老师认定为“坏孩子”。老师帮助善良的学生学好,同时也就选择性地放弃坏学生。
推行QS的道理也在此。当65家企业努力成长终于有一天都获得了荣誉,当然就是职能部门的巨大政绩,此谓“实现了100%有证”。这种流行于各大部门的成果式、标签式的公共管理模式,却消除不了那不跟随政府游戏规则的“野鸡”、“窝点”和“山寨”们。政府部门以一套制度去抓20%的主流企业,80%的非主流企业又以自己的方式去抓广大草根市场。要想肃清非主流,又会触动刀光剑影的基层利益网。长此以往,职能部门自然会更喜欢监督听话的企业:想要一朵小红花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