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解决好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康复服务保障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由市残联、市卫生局、市教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已于2008年10月7日正式出台,即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根据这项新政策,北京市贫困残疾儿童各项康复服务实现“全免费”;残疾儿童进入机构康复训练将得到政府每人每月不超过500元的补贴;残疾儿童少年在社区康复每人每年将获得1000元的康复补助;所有残疾儿童少年可以免费配发基本的辅助器具。随着这项政策的出台,北京市将真正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全覆盖,直接惠及近2万名残疾儿童少年。
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意见》特别提出:“要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与康复,对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补助,研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工作。市委书记刘淇在市残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要优先解决残疾儿童少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康复服务问题”。梁伟常委、丁向阳副市长在视察残疾人康复工作时提出了要率先实现北京市残疾儿童康复全覆盖的目标。这都为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康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抽样调查,北京市有0—15岁残疾儿童少年约2.19万人,其中,有60.55%的残疾儿童少年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有20.18%的残疾儿童少年有辅助器具需求,有44.04%的残疾儿童少年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康复工作,不断加大投入,但是由于残疾儿童少年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长康复意识淡薄,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在社会上的宣传还不够广泛和普及等原因,使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少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康复训练与服务。
制定实施《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暂行办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以残疾人“起立、自立、助立”为核心理念的残疾人“三立”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北京市到2010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步骤。建立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制度,对于帮助残疾人从轮椅中站立起来,从病床上站立起来,在社会上站立起来,使他们有更好的条件在将来实现就学、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的理念;有利于为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创造更好的康复条件,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一项“抢救性”的康复工程和“惠民工程”。
依据本《办法》,北京市将对具有本市户籍、年龄不满十六周岁的残疾儿童少年社区康复训练、配发辅助器具、机构康复训练三个方面给予补助,具体补助项目及补助标准:
1、社区康复训练。残疾儿童少年在社区内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的生长发育监测,视力检查,听力检查,智力筛查,常规健康体检,血红蛋白检测,上门访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康复咨询,康复诊断与评估,康复训练与指导,针灸理疗等,每人每年给予1000元补助。
2、配发辅助器具。残疾儿童少年需要验配包括助听、助视、助行类辅助器具、生活自助具等辅助器具,装配大、小腿假肢及各类矫形器,且在市残联每年确定的辅助器具配发目录范围内的,给予免费配发或装配。年龄不满七周岁的重度听力残疾儿童,经评估符合植入人工电子耳蜗条件的,按照人工电子耳蜗的实际费用给予一次性补助;年龄不满十六周岁的听力残疾儿童少年,已经自费植入人工电子耳蜗,需要对处理器进行升级的,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一次性补助。
3、机构康复训练。是指残疾儿童少年在指定康复机构内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指导及康复评估等,其中,年龄不满七周岁的残疾儿童在指定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给予每人每月最高不超过500元的补助。年龄不满七周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及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家庭的残疾儿童,可免费在康复救助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