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杨军 本报记者 张 华
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湖北宣恩火腿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一举措使宣恩火腿沿用中式火腿传统工艺,结合土家苗寨腌腊技术精制而成的独特品质得以世代相传。
宣恩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江苏如皋火腿、云南宣威火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腿”。据了解,其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清同治二年《宣恩县志》记载,“婚礼始以酒脯香烛求取草八字谓之落”,脯就是指肉干、肉脯、肘子等熏腊肉制品,这是宣恩火腿的前身。另据《宣恩县志》记载,“本县农民习惯将年猪肉腌熏制成腊肉,常年食用”。
宣恩火腿之所以“火”,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宣恩县作为农业大县,远离大中城市,没有工业污染。同时,植被覆盖率高,境内有贡水河、酉水河两大水系,121条大小河流分布全县,具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宣恩县气候温暖、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梅雨天和三伏天气候异常明显,其温度、湿度、雨量、日照等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宜宣恩火腿腌制、发酵的加工制作。此外,恩施州硒资源富甲天下,这里有世界上唯一独立的硒矿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个高硒区。因此,含硒是宣恩火腿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宣恩火腿备受消费者青睐。二是独特的工艺,立冬后腌制的猪后腿必须经过第二年6月天气的自然发酵;三是成熟期长,整个工序至少要8个月以上。独特的加工技术,是形成宣恩火腿独特品质特征的保证。
宣恩火腿从品质来说,形似琵琶或竹叶,爪小骨细,肉质细嫩,皮色黄亮,瘦肉红似玫瑰、脂白有光泽、气味鲜香宜人、滋味浓郁,因其独特的感官品质特征而名扬天下。从产品特征来说,宣恩火腿具有鲜、嫩、香等特点。
通过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宣恩火腿真正“火”起来了,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宣恩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宣恩畜牧业得以发展壮大,2011年出栏生猪39.5万头,常年存栏稳定在32.13万头。目前,生猪产业已成为宣恩县6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作为畜牧业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宣恩火腿,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按照三高、三新要求组建的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火腿生产生产线,成为宣恩火腿的生产基地,为宣恩火腿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保证。2011年,宣恩火腿产值达1.5亿元。
为确保质量,宣恩火腿从生猪收购的源头把关,严格生猪检疫,从屠宰、分割、仓储到火腿腌制、清洗、风干、发酵等工艺实施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在此基础上,宣恩县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组织起草了《宣恩火腿》湖北省级地方标准。同时,作为宣恩火腿生产加工基地,湖北大派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宣恩火腿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服务体系保障有力。一是宣恩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和宣恩火腿产业,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组织上推动了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大规模发展,为宣恩火腿生产加工提供优质原料;二是建立健全了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了县乡村、组以及养殖户的技术推广网络。各相关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均与农民签订了服务合同,以确保生猪养殖新技术得以快速推广运用;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结合宣恩县“4450”生猪养殖模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激励机制,在投入扶持、鼓励发展、专业村建设,以及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县委、县政府还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宣恩火腿生产加工的技改工作,鼓励技术创新。
近年来,宣恩火腿在品牌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宣恩火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同时,宣恩火腿还获得过第二届全国农副产品“硕果杯”金奖和中国食品博览会“国际名牌食品”称号,在第七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