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机认证推高产品售价?
新华社发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让许多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被称为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价值含量高的有机产品因为迎合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成为超市货架上的“明星”,备受消费者的关注。但这精美的包装下,佩戴“有机”标签的产品真的是有机产品吗?许多消费者在超市的货架前都产生过这样的疑惑。“绿色”、“无公害”产品遍地都是,真有那么多吗?
为了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规范有机产品市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本月20日正式公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明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解读
唯一认证查询编码全国统一
如何防止普通产品冒充有机产品卖高价?这是普通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新《办法》的实施,这将不再是难题。因为《办法》明确要求,对于有机产品,国家将推行统一的有机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认证目录、统一的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统一的认证标志。而国家认监委负责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的管理监督。消费者在购买有机产品时只需要认准统一的认证标志,上面标有中文“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和英文“OR-GANIC”字样。认证机构将对每枚认证标志进行唯一编号,并采取防伪、追溯技术,确保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够溯源到其对应的认证证书和获证产品及其生产、加工单位。
《办法》规定,在对有机产品认证时,认证机构要由认证检查员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委托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测。有机产品认证机构须保证认证过程的完整、客观、真实,对认证过程须作完整记录,并归档留存5年,保证认证过程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办法》还规定,对于进口的有机产品,国家认监委要组织专家评估,实施入境验证,与标准不相符的洋进口有机产品不得作为有机产品入境。《办法》同时对违反规定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认证机构向不符合规定的有机产品生产区域或者认证目录外产品的认证委托人出具认证证书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
质监部门提醒消费者,按照有关规定,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应在销售的有机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含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有机码)、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消费者可在“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food.cnca.cn)的“有机码查询”栏目中,输入所持产品上的“有机码”,查询该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所对应的获证产品的基本信息。
有机配料不得低于95%
在有机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商家加入一点有机配料就宣称产品为有机产品,用普通产品冒充有机产品的情况较为突出。为了杜绝这些问题,《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有机配料含量(指重量或液体体积,不包括水和盐)等于或高于95%的加工产品,应当在获得认证后,方可在产品或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字样,加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办法》紧接着在第十六条规定,认证机构不得对有机配料含量低于95%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认证。此举明确界定了有机产品与非有机产品的界限,明确规定了明年四月起可在我国市场流通的有机产品的标准。这将使得目前仍有空间在有机产品市场浑水摸鱼的“伪有机”无容身之地。
不仅如此,根据《办法》,有机产品若是在认证的场外分装,将被禁标“有机”。质检总局强调,凡是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及获证产品在认证证书标明的生产、加工场所外进行再次加工、分装、分割的,都不得在产品、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及标签上标注含“有机”、“ORGANIC”等字样,否则将被罚款3万元。
市场
有机认证“价值”五万元?
由于国内消费者对本土乳制品消费信心不足,巨大的市场成为吸引各种洋乳品的“大肥肉”。记者在超市内曾经数到过大约来自近七八个国家的十几种不同品牌进口乳品,且超市工作人员反映,它们都卖得相当不错。进口奶最大的卖点就是奶源纯净,在宣传中屡屡明示或暗示“有机”,然后真正有认证标识的却凤毛麟角。
据了解,外国食品要获得中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不仅费用更高,手续也不简单,包括:申请;预审并制定初步的检查计划;签订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初审;实地检查评估;编写检查评估;综合审查评估意见;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委员会决议;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等。澳洲有机认证组织指出,要获得中国的有机认证,是一个极复杂又昂贵的过程。
不过,为了喝到中国的“肥水”,进口食品仍然积极申请新的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有澳洲食品业者为了能够打入中国的中产阶级市场,不惜花费高达5万元的代价,以获得中国有机食品的认证。澳洲有机奶农公司(Organic Dairy Farmers of Australia)的行政总裁Bruce Symons表示,由于五年前获得了中国的有机认证,该公司出口到中国的长保质期牛奶,从原有的20%增加到了30%,今年销量接近100万升。澳洲奶农协会(Dairy Australia)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所销售的奶粉中,婴儿配方奶粉所占比例,从4年前的25%,增加到了去年的近50%。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让该公司计划对华销售婴儿配方奶粉。同样,贝拉米有机食品公司(Bellamys Organic)的行政总裁Laura McBain说,尽管申请中国认证困难且昂贵,但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贴上标签,价格就涨五六倍
记者在海珠区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看到,该超市的蔬菜区分为两大片区,普通蔬菜区和品牌蔬菜区。普通蔬菜都散堆在柜台上,而品牌蔬菜则是由带着企业品牌的包装盒装好,放在专区销售。价格上品牌蔬菜要贵一些,但是在该超市记者没有发现有机蔬菜的身影。
当记者询问有机蔬菜时,一名销售员指着货柜上的品牌蔬菜告诉记者这种菜跟有机菜差不多,只是更便宜。“其实农残和种植环境基本都一样,就是缺认证标签,不过你要加上这个标签,这价格要涨五六倍。”蔬菜区售货员向记者介绍说。在水果区同样如此,只有散装水果和精品水果的区分,但却找不到有机水果的身影。
记者调查获悉,目前有机青椒、生菜、土豆等每千克的价格都高达50元左右,虽然不少消费者都表示对有机蔬菜感兴趣,但真正掏钱购买的却不算多,把有机果蔬当日常食物的更少。“一棵生菜就要10元,这个价格接受不了,再说还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有机蔬菜。”消费者吴女士对记者说。
那些有机果蔬都去了哪里呢?一家蔬菜基地的负责人透露,以栽种菠菜为例,菠菜在栽培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虫害,这就需要医治,但不能借助任何农药去除虫,而是要用生态的、传统的方法去应对,包括人工捉虫、物理捕虫还有生物治虫,不论选用哪种方式,成本都是高昂的。他向记者分析,有机产品和新《办法》实施后,有机产品销售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现在有机蔬菜就因为价格高卖不动,新《办法》实施后,价格还要涨,恐怕这有机产品在普通超市中会越来越少,商家可能会直接开品牌店,专攻礼品市场。”
化妆品被除名后坚持“有内涵”
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出台后,相关化妆品却表现淡定,这不是因为这一新《办法》对他们没有影响,而是自从2012年3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发布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开始,我国便已正式停止了化妆品有机认证,因此新《办法》的出台,也不能改变化妆品被排除在有机认证资格之外的命运而已。
记者致电南京国环、杭州万泰有机认证中心,均表示不再受理有机化妆品认证,因为其不在国家规定的《有机产品认证名录》之列。
新《办法》的出台,不仅未有改变这一既成事实,还有两个方面的规定对于有机化妆品产生新的不利因素。
首先,新《办法》规定,认证机构不得对有机配料(指重量或者液体体积,不包括水和盐)含量低于95%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认证,多年从事化妆品技术研发的广州市野火公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儒霖告诉记者,化妆品成分当中大都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之类的石油衍生物,这些都不是有机物,因此化妆品的有机配料含量基本不可能达到95%。
其次,新《办法》还对进口的有机产品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向中国出口有机产品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有机产品主管机构须向国家认监委提出有机产品认证体系等效性评估申请,如果两国有机产品认证体系等效,国家认监委可与其主管部门签署相关备忘录,然后该国家或者地区出口至中国的有机产品再依照相关备忘录的规定实施管理,否则这些产品要进入中国也应当向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委托。这一规定也就对那些在国外获取有机认证的化妆品企业设置了新的障碍。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某有机化妆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向记者表示,自从2012年版《有机产品认证名录》将化妆品排除在外之后,公司在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均已停止对“有机”概念的使用,但生产的产品本身还是保持“有机”的特点不变,因为公司对于有机化妆品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说不定过两年对有机化妆品认证的相关标准就出台了呢?”(记者 周照 赵新星 实习生 陈思婕)
影响
高昂认证成本推升售价
对于商家来说,新《办法》越严格,有机产品的认证不但门槛提高了,首当其冲的一项更是申请有机认证的成本该如何消化的问题。
根据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所提供的当前收费预算标准,每一项有机认证申请的申请费用是500元,文件预审费4000元,样品检测费(由乙方送交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分析)1000元,报告编写费4000元,通讯费500元,报告审核费800元,实地检查费(含旅途天数)按600元/天计算,差旅费、食宿费由申请者据实支付。批准颁证后,须缴纳的费用还要另算。以蔬菜为例,500亩以内的有机认证证书费用是2000元,500到1000亩之间是4000元,在1000亩以上的,每增加500亩相应的证书费用还要再增加2000元。
按照这样的标准计算,如果是100亩的单一种类的蔬菜申请有机认证且认证通过,前后所需费用至少是在12000元以上。而一个有机农场不可能只种植一种蔬菜,如果每一种类都申请有机认证的话,这笔费用就更加可观。此外,有机蔬菜的认证还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这两项成本相加,也不是一般的农场能够承担的。
旅居日本二十年、目前在广州从事有机农产品贸易的农场主杨学彬,在2012年3月从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取得了“有机转换”认证,但他在宣传和营销中却很不愿意使用“有机认证”作为卖点,因为“很多人都不相信认证”。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倡导一种有机的种植方式,并且通过邀请客户亲自见证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来赢得他们的信赖,而不是仅仅指望一纸证书而已。
(南方日报 周照 赵新星 陈思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