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联系我们 fenge2
logo
虚位以待
 当前位置 您当前所在位置:食安中国 > 商情服务 > 食品安全常识 >

烹饪妙招让你远离食盐危机

时间:2014-04-14 16:07来源: 浏览次数:
做菜不下盐,菜就没有味道;做菜下太多盐,身体就会没胃口。我们既需要盐为我们的菜式调味,但是同时又不可以摄取过多的盐分,那么到底要怎么做菜才能量刚刚好呢,专家为我们支招。
电子杂志     


  做菜不下盐,菜就没有味道;做菜下太多盐,身体就会没胃口。我们既需要盐为我们的菜式调味,但是同时又不可以摄取过多的盐分,那么到底要怎么做菜才能量刚刚好呢,专家为我们支招。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调味品。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一道菜中可以没有酱油没有味精,但绝不能没有盐。然而,这些看起来“不咸不淡”的问题,正悄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专家纷纷呼吁,应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将食盐量控制在5克。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几个限盐高招。

  少吃盐等于补钙

  “我国是一个高盐饮食国家,用盐量居世界之首。”专家告诉我们,提到盐,人们过去只想到口味问题,却没有和疾病联系在一起。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食盐过多正是导致高血压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其中包括通过各种途径(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

  日前,英国科学家还研究发现,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这就是说,少吃盐就等于补钙。他们指出,少吃盐是补钙最经济实惠的方法,也是对健康最有益的方法。

  巧用瓶盖来限盐

  专家表示,中国人长期以来用盐多,使味觉变得麻痹,导致盐的用量离健康指数越来越远。世界卫生组织把日荐摄盐量限制在5克,虽然短期看来不太现实,但大家应有意识接近这个健康指标。慢慢调整麻痹的味觉,味觉灵敏度就能逐渐提高了。

  限盐首先要把好“入口关”,即烹调时应尽量少放盐和含盐调味品,在此,几位专家教给大家一些小窍门。

  专家说,除了使用限盐勺外,大家还可掌握“两盖盐”法则。刚开始每天吃一啤酒瓶盖盐(不超过10克),适应后换成每天一牙膏盖盐,约4.5克。

  做菜时,用酱油、豆酱、芝麻酱调味,或用葱、姜、蒜等香料提味。5克酱油、20克豆酱所含的盐分才相当于1克盐,而且做出的菜比直接用盐味道更好。

  北方人日常饮食多为咸香味,可适当改善口味,用甜、酸、辣味代替咸味。比如灵活运用蔗糖烹制糖醋风味菜,或用醋拌凉菜,既能弥补咸味的不足,还可促进食欲。专家认为,具有天然酸味的柠檬、橘子、番茄等都可以使用。

  可以利用蔬菜本身的强烈风味,如番茄、洋葱、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提味,如番茄炒蛋。

  青菜少放盐,否则容易出汤,导致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此外,尽量改变青菜的烹调方法,能生吃生吃,不能生吃就凉拌,实在不行再炒,既省油、控烟,还能调节用盐量。而专家则表示,剩下的菜汤可以冷冻起来,以备后用。

  炒菜出锅时再放盐,这样盐分不会渗入菜中,而是均匀散在表面,能减少摄盐量。或把盐直接撒在菜上,舌部味蕾受到强烈刺激,能唤起食欲。

  鲜鱼类可采用清蒸、油浸等少油、少盐的方法;肉类也可以做成蒜泥白肉、麻辣白肉等菜肴,既可改善风味又减少盐的摄入。

  最后一道汤最好喝淡汤,完全不需放盐,用蘑菇、木耳、海带等提色提鲜就足够了。

  含盐食品是“隐形杀手”

  另外,人们还要小心暗含食盐的“隐形杀手”。李长平举例说,酱肉、香肠、烧鸡、熏肉等熟食含盐量比一般菜肴高1—2倍。一包辣酱面就有6克多(标示含钠量为2500毫克)的盐,一天的盐分很容易超标。不仅如此,在食用松花蛋、咸鸭蛋、甚至一些点心的时候,用餐时都需要减盐。

  购买调味料时,如味精、番茄酱、蒜盐、沙茶酱、蚝油、豆瓣酱、甜面酱、豆豉、虾油等,必须先看清楚罐外的标示,注意钠的含量。

  餐馆做饭常使用较多的食盐、味精等调味,应尽量避免在外用餐。

  专家还建议,冷冻虾等食品吃前最好用水冲洗,也可以减少盐量。

  最后,家长尤其应注意限制儿童食用盐摄入量,防止儿童味蕾对高盐饮食形成习惯,导致成年后继续偏爱高盐饮食。

(责任编辑:wc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也不对相关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分隔线----------------------------
fenge6
社区
kuang
 新浪微博
fenge6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fenge6
 《食品安全导刊》专区
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2014年5月刊
杂志订阅
在线投稿
杂志刊例
2013-03
2013-1~2
2012-12
更多>>
fenge6
关于网站 | 申请链接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意见建议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