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联系我们 fenge2
logo
虚位以待
 当前位置 您当前所在位置:食安中国 > 商情服务 > 食品安全常识 >

致癌物的真相

时间:2014-04-14 16:06来源: 浏览次数:
健康知识在普及,老百姓早已从各类媒体上听惯了“致癌物”这样一个名词。
电子杂志     

  健康知识在普及,老百姓早已从各类媒体上听惯了“致癌物”这样一个名词。

  关于致癌物,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句式:“××不能吃,吃多了容易致癌。”能列入这个句式中的“致癌物”很多。如,隔夜菜不能多吃,因为里面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致癌;再如,发霉的粮食不能吃,因为里面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致癌;烧烤不能多吃,因里面含有苯并芘,苯并芘是致癌物。

  此类科学知识,不能算错,但不完整。把一个简单的结论告诉公众,而不解释其中的原理,很容易让公众产生无谓的恐慌。最终的结果是,公众发出无奈的感喟:“还有什么东西能吃?”

  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可能致癌的外部因素,它能否真的致癌还需要内因与之配合,致癌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仅考虑饮食因素,也是致癌物、致癌促进成分和致癌抑制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确定一种物质是否具有致癌作用,一定要做动物实验,有时也会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致癌物可分为三种: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这些亦可统称为环境因素。

  剂量决定有害物质的毒性

  环境中致癌因素很多,现在已经知道,对人致癌的环境因素诸如化学物、电离辐射、病毒、矿物纤维等共有96种。但是其致癌作用都是可以预防的。许多环境致癌因素与食物有关,因此受到普遍关注。问题是,若是“想当然”地解读,将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则是:“毒物即剂量”,了解一下致癌物的真相,可以缓解一下我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把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既可以让我们理性地避开致癌因素,又可以让我们对食物少一些无谓的担心。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科学家对政府部门提出的有害物质的健康问题,只要回答“有”或“无”,“是”或“否”即可。而现在,对此类问题则要求回答“对健康危害有多大,严重到什么程度?”由此,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对有害物质如何定量化的问题。将不良健康效应定量化,才可以对人群的健康影响进行比较与选择,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剂量决定有害物质的毒性”,因此,将有害物质浓度控制于零,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外来物质,一个绝对安全的没有危险或风险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有害物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把它控制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即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能够致癌的物质很多,本文仅对知名度最高的三种物质做解读,它们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苯并芘。

  “隔夜菜”与亚硝酸盐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隔夜菜不能吃,能致癌”。许多专家解释,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

  由于新闻没有透彻解读,人们想当然地猜测,菜中本无亚硝酸盐,放了一夜,就放出了致癌物,其实不然,蔬菜在地里就已经含有亚硝酸盐,储存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亚硝酸盐。

  植物的生长必须有氮肥。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氮,最终合成氨基酸,其中间产物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还有一些还

  原酶,会把一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所以,蔬菜在地里就已经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是“纯天然”的,谁都改变不了。

  植物被收割之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平衡被打破,还原酶被释放,会有更多硝酸盐被转化成亚硝酸盐。此外,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细菌也可以让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

  也就是说,蔬菜被收割之后,只要保存上一段时间,就很难避免这种转化的发生。只要蔬菜没有在收割之后马上被吃掉,“隔夜之后”再吃,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不可避免地增加。

  烹饪蔬菜就是加热做熟的过程,高温把新鲜蔬菜里的还原酶“热死了”,产生亚硝酸盐的这条途径就被截断了;而菜上的细菌在烹饪的过程中也基本被消灭,不过在保存过程中,空气中的细菌还会乘虚而入,而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这样,又造成了有利于亚硝酸盐增多的条件。所谓隔夜菜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即是这个道理。

  所以,蔬菜中一直存在亚硝酸盐,其原料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条件主要是细菌生长,“隔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如果隔绝了空气,细菌没有机会侵入,这样的食物,别说“隔夜”,“隔周”“隔月”也不见得有多大变化。

  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mg/kg体重;若换算成亚硝酸盐,其标准为(0~4.2)mg/60kg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在冷藏条件下,菜里总的亚硝酸盐含量还是大大低于加工食品中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所以,隔夜菜“绝对不能吃”是耸人听闻的话,不可太绝对。

  很多人还是担心亚硝酸盐致癌,其实,亚硝酸盐并不直接致癌。亚硝酸盐在人的胃液中与胺结合,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才是致癌物,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还有许多物质可以阻断这个转化,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C能够阻断亚硝酸盐与胺结合,维生素C可以是体内原有的,也可以是刚随蔬菜吃进去的。如此看来,蔬菜中的亚硝酸盐被蔬菜中的维生素C包围着,在胃里未必能与胺结合。否则,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吃蔬菜而患癌症呢。所以,隔夜菜根本没有传说中的致癌能力。

  发霉的粮食与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就是由黄曲霉菌所产生的毒素的总称,只要食物发霉了,就有可能含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确实毒性大,致癌力强,对人体危害极大。

  关于毒性,有人测算它比砒霜毒68倍,毒性是剧毒物氰化钾的10倍;关于致癌性,专家说它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

  听起来,够让人害怕了吧?详细了解一下黄曲霉素如何产生,它又为何能致癌,或可得到全面认识。

  黄曲霉菌其实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它产生的孢子就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扩散在空气中,随时会找准寄生体“安家落户”。

  当温度、湿度适宜,一颗花生被黄曲霉菌的孢子相中后,就开始了“发霉”的进程。孢子的菌丝开始生长,这个过程中,黄曲霉素被制造了出来。但黄曲霉菌生长是需要条件的。毒素要在生长环境好时才会被制造出来,如果环境干燥,孢子就不可能产生,菌丝也不会生长,甚至生长了也不一定会产毒。

  它又是如何致癌的?科学家们为了弄清黄曲霉素的致癌性,做过很多实验。1964年,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在大鼠的饲料中掺入含有黄曲霉素的花生。他们发现,如果饲料中的黄曲霉素含量在0.8~4.0毫克/千克之间,80%的

  大鼠都会患上肝癌。

  黄曲霉素拥有强大的致癌力,只需要1毫克/千克的剂量,便可诱发肝癌、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全身各种脏器癌症。然而,1毫克/千克黄曲霉素含量只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此外,黄曲霉素的慢性中毒是累积性的,也存在一个半衰期,如果只是偶尔吃到了发霉的东西,毒素能够在一段时间后排出体外。而科学研究证明,叶绿素能大大降低黄曲霉素的吸收率,这些对绷紧了神经的大众来说,也算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我们还是要避免食用发霉的粮食。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大规模调查后得出的结论,黄曲霉素是肝癌重要的辅助病因,黄曲霉素可使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增加3.5倍。

  烤肉与苯并芘

  烤肉吃多了,也致癌。这也是流传许久的说法。烤肉致癌的说法,是说烤肉里有苯并芘这种致癌物。

  苯并芘主要产生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的燃烧过程中,脂肪、胆固醇等在高温下也可形成苯并芘。

  生活中,我们无法完全回避苯并芘的存在。燃烧有机物产生的烟———无论是袅袅炊烟还是滚滚浓烟,都含有苯并芘。烤肉产生的烟自然也在其列。

  有人做过实验,烤香肠时,如果香肠和火接触,成品中的苯并芘含量为每千克10.7微克;如果把烧烤架升高,让香肠和火相隔5厘米,那么这个值就会降到每千克0.67微克。吃一千克这样的烤肉所摄入的苯并芘只跟几天的饮用水中的相当,已经能被接受了。

  这是为什么?实验者认为,香肠和火直接接触时,大量的油滴到火里燃烧,产生烟,由此产生的苯并芘会附着到香肠表面;香肠距离火较远时,滴下的油很少,苯并芘也就少多了。如果改装烧烤装置,把香肠放在火的侧面,最后苯并芘含量只有每千克0.1微克,跟它在肉中本来的含量相当。也就是说,这样的烤法几乎不产生苯并芘。

  对于烤肉中的这些有害物的致癌实验,科学家在动物和体外细胞实验中做过,结果显示确有致癌性。但是致癌的研究不能拿人来做实验。所以,烤肉中的这些致癌物能够增加多少致癌风险至今还缺乏明确的科学数据。不过,反正它们对于健康没有任何好处,自然也就是摄入量越少越好。比如,美国主管机构设定饮用水中的苯并芘“目标含量”是零,而“实际控制量”则是每千克0.2微克。据估算,一辈子饮用含有这个浓度苯并芘的水,增加的癌症风险约在万分之一。

  虽然烤肉的致癌物含量比炖肉大,但还是比香烟少得多。“吸烟有害健康”尚且拦不住广大烟民,更何况是美味烤肉。吃还是不吃?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患病还是健康,这取决于致癌物的量,也取决于个体因素。当然,还有许多我们未知的因素。

   【相关阅读】

    可乐“致癌物”人体致癌性尚不明确

    揭秘:可乐中“致癌物”4-甲基咪唑

    鱼露虾露是高致癌物

    吃完烧烤后食梨有助排出致癌物

(责任编辑:wc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也不对相关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分隔线----------------------------
fenge6
社区
kuang
 新浪微博
fenge6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fenge6
 《食品安全导刊》专区
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2014年5月刊
杂志订阅
在线投稿
杂志刊例
2013-03
2013-1~2
2012-12
更多>>
fenge6
关于网站 | 申请链接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意见建议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