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联系我们 fenge2
logo
虚位以待
 当前位置 您当前所在位置:食安中国 > 商情服务 > 食品安全常识 >

塑化剂的毒性与安全标准

时间:2014-04-14 16:06来源: 浏览次数:
白酒中的塑化剂,如果喝酒量比较大的话,确实会构成“曝露剂量”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不过,与它们相比,酒精本身的危害要显著得多
电子杂志     

  【云无心/文】“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的新闻,让许多人一如既往地质问“还有什么东西可吃”。而一些媒体渲染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更让人们忧心忡忡。

  在谈论食品安全的时候,经常听到“某某毒性很大”“某某的毒性是某某的XX倍”的说法。这些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看待毒性与安全标准呢?

  在毒理学上,用“半数致死量”来衡量一种物质的毒性,简称LD50。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同的试验这个时间可能不同),毒死一半试验动物每天所喂的这种物质的量,折算成“每天每公斤体重的量”来表示。试验动物一般是大鼠,也有兔子等其他动物。LD50越低,毒性越大。在塑化剂新闻中最受关注的两种塑化剂,DEHP的LD50是30.6克,DBP的LD50是8克。这个量差不多不是“毒死”动物,而是“撑死”了——要知道,水的LD50也不过90克。而三聚氰胺的LD50是3.2克,比塑化剂低了几倍。从LD50的角度,塑化剂的毒性要低多了。

  我们还可以列出几种常见物质的LD50值来比较:食盐3克,酒精3~7克(不同的数据来源),蔗糖29.7克,维生素C是11.9克,而黄曲霉毒素则是0.00048克。也就是说,从“毒死动物”的能力上看,DEHP跟蔗糖差不多,DBP只比维生素C稍胜一筹。跟食盐、酒精相比,它们都大大不如。

  不过用这种“毒性数据”来衡量食物成分的安全性很不靠谱。我们吃食物,并非仅仅要求“毒不死”,而是任何“不良作用”都不可接受。所以,食物成分的安全性,需要用“无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来衡量,简称NOAEL。简单说来,就是在食物中加入不同剂量的被检验成分,在一段时间时候检测动物的各项生理指标。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那组动物所用的剂量,就是NOAEL。人与动物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对该物质的敏感性也不一样,此外试验数据还受到样本量以及试验流程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会把试验得到的NOAEL除以一个“安全系数”来作为对人的“安全摄入剂量”。这个安全系数,通常是100,有时候也会高到1000。有些试验是用人来进行的,不确定性要低许多,安全系数就可以小一些。

  不同的试验得到的数据往往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收集所有的研究,分析比较试验的可靠性,然后确定NOAEL最小的可靠数据。此外,不同机构选取的安全系数也不一定相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机构制定的“安全摄入剂量”不尽相同,有时候差得还很大。比如DEHP,美国FDA确定的NAOEL是3.7毫克,取100的安全系数,得到安全摄入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0.04毫克,而美国环保署(EPA)制定的则是0.025毫克。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确定的NAOEL是4.8毫克,得到的安全摄入剂量就是0.05毫克。

  DBP是另一种塑化剂。美国EPA根据的是一项老鼠喂养实验,当剂量在每天每公斤体重125毫克时,老鼠的死亡率跟对照组一样,而剂量为250毫克的那组死亡率增加了。他们觉得这项试验的数据不是很完善,就选了1000的安全系数,得到了一个每天每公斤体重0.1毫克的“参考摄入剂量”。EFSA早些年得到的安全摄入剂量是0.05毫克。后来有了更多的试验数据,尤其是DBP对精子和乳腺的影响数据,他们就把DBP的安全摄入剂量降到了0.01毫克。

  NAOEL或者“安全摄入剂量”,都比半数致死量更好地表达了一种成分对于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说NAOEL越小的物质“毒性越大”或者“越有害”。但是它对健康的影响,还跟“曝露剂量”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污染物,我们当然希望摄入量是0。但实际上很难避免,只能设法减少它们的含量。但是减少污染物的存在必然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进一步降低所需要的成本往往是社会难以承担的。所以,一种食物中“安全标准”的制定,并非越低越好,而是在面对现实的背景下追求“尽可能低”的标准。比如黄曲霉毒素,公认的毒性高、危害大,但是我们不得不容忍它在许多食物中存在,在玉米花生等粮食中,允许的含量还不低——要是它们的允许含量降低到跟大米一样,大量的玉米花生就只能扔掉了。

  所谓“曝露剂量”,就是指人们从各种食物中摄入的总量。要评估一种食物成分对健康的影响,就要评估它的曝露剂量,然后与“安全摄入剂量相比”。如果前者远远小于后者,那么这种物质就不值得担心。否则,就要分析它的各种来源,想办法控制主要来源。比如DEHP,英国的一项研究估算出的平均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2.5微克,而摄入量最高的2.5%的人则能达到5微克。而丹麦的数据要高一些,最高的那部分人能超过每天每公斤体重20微克,不过还是低于50微克的标准。

  EFSA制定的DBP安全摄入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10微克。英国的平均曝露剂量是0.2微克,而97.5%的人低于0.5微克。丹麦的曝露量高一些,一般在几微克,不过摄入量最高的人超过了10微克。在来源分析中,发现大部分DBP来自于根类食物(83%)。而美国EPA的数据则认为,鱼类海鲜可能是DBP的主要来源,含量最高的可到每公斤0.2毫克。

  至于白酒中的塑化剂,如果喝酒量比较大的话,确实会构成“曝露剂量”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不过,与它们相比,酒精本身的危害要显着得多。所以,不管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是否超标,为了健康而不喝酒、或者至少是“少喝酒”,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wc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也不对相关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分隔线----------------------------
fenge6
社区
kuang
 新浪微博
fenge6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fenge6
 《食品安全导刊》专区
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2014年5月刊
杂志订阅
在线投稿
杂志刊例
2013-03
2013-1~2
2012-12
更多>>
fenge6
关于网站 | 申请链接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意见建议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