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內油、鹽、醬、醋、肉、蛋、奶、糧食、果蔬、水產品以及各種加工食品都出現過安全事件,消費者已經對國產食品失去信任,不滿情緒日益加重,這也是中國食品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天災+人禍”“無知+無良”
造成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很復雜,但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天災加人禍、無知加無良。
早在1988年,上海市爆發了世界罕見的食品安全事件,30萬人由於食用了攜帶有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而感染甲肝,這就是“天災+人禍”﹔在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上,杭州廣琪貿易公司因大量銷售過期進口食品原料被曝光:該公司使用過期、生虫的面粉,許多原料甚至已過期兩年左右,這就是“無知+無良”。
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生產的源頭則是田地、牧場、豬圈以及加工車間等,而源頭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不亞於食品加工過程。
環境污染釀成鎘大米事件、飼料中添加禁用的瘦肉精以及乳制品生產過程中過量添加三聚氰胺,諸如此類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因生產源頭引起。因此,控制源頭污染是國家應該下大力氣抓好的問題。
另外,消費者對國產食品的不放心,食品企業應該對此反思,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個別的食品和餐飲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考慮,會將自己的產品貼上“不添加人工色素、防腐劑、人工甜味劑”等標示。事實上,食品添加劑對於現代食品來說不可或缺,企業的這種做法反而會誤導公眾,加劇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慌情緒。
所以說,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首先要呼喚企業責任,企業要生產、銷售讓老百姓放心購買和享用的食品,而不是一味地靠宣傳和忽悠。
“自律+他律”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需要法制化,首先要靠從業人員的“自律”,其次要通過法律的監督和監管實現“他律”。
自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石。其中,原料入口控制是關鍵,企業首先要把好入口關。然而,企業的自律也不完全是自發的,他律才是促進自律的重要手段。
他律主要通過監督、監管來實現,公眾、媒體和第三方機構都具有監督的權利,而監督的對象就是食品、食品生產者和食品監管者。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水平還不是很高,監管過程中也有不科學、不合理甚至違規違法的現象存在,因此,法制化是解決食品安全的根基,監督、監管一定要依法監督、依法監管、科學監管。
另外,切實加強食品安全科普也是消除公眾誤解和恐慌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正在回歸科學和理性的途中,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也正在走向正確的方向,而此時也更需要相關專家和知名人士提供更多的科學知識,並傳播正能量。
總之,重拾消費者信心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社會各界都對食品安全問題採取科學和理性的態度。
(责任编辑:geng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