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承办的“两会议食厅——2014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食品安全恳谈会”上,工信部消品司副巡视员高伏表示,应该把食品产业、食品安全这个事放到改革这个大环境中去,把守得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产业体制升级以及保障民众的期盼和需求作为业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改革深水区的食品安全体系。
高伏表示,食品在中国是一个大产业,其中加工食品占到食品的50%。2013年,食品加工业经济总量是92000亿元,增长10%,略高于全国轻工业9.7%的增长值。食品加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8.85%,可以说食品工业是第一大的产业。高伏表示,从这几年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看,一方面是经济总量上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此外,产品质量也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应该说全国人民对这些方面都是有所感的,因为天天都接触。”
高伏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这个时期,应该说方方面面的关系是联动的,各方面的利益在改革面前是会有所变化和调整的,人民群众对各方面的期盼和要求也更高了。这个时期,人们可能更加关注的是一种法制和制度,是一种公平的环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社会的和谐。从政府层面来讲,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要考虑怎么样更大地来激发社会经济的主体的活力。因此,在谈食品安全时应把整个食品产业置于改革深水区这个大环境中来考虑,构建改革深水区的食品安全体系,具体可从五方面入手。
第一,法律制度做保障。高伏表示,保障食品安全首先要讲法,没有法就谈不上安全,这几年国家在食品安全立法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成效也比较显著。“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又启动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工作,今年上半年应该就能出台。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其他法规和一些管理的规章方面也是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计委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网站上,都能找到一些新的法律支撑的相关文件。此外,还新组建了国家食药局,整合了食品安全的监管的力量,同时也在充实地方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力量,应该说执法的力度,监管的力度都在加强。”高伏说。
第二,政策环境做支撑。高伏表示,一方面,“十二五规划”对食品产业发展提出了十个字: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方便;产业发展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安全为先。食品产业很大,但是比较散,规模以上企业也就三万六七千户,大企业很少,相应带来了规模生产、规范生产的空间和改善的潜力,政策要更多地向这方面引导。小企业可以走“专、精、特、新”的路,做出特色,做出产业链的衔接。另一方面,是标准问题,这次克强总理的报告里面提了三个最,前面还有一句话叫“严守法规和标准”,所以标准很重要。标准是一种规则,要守住,要明确,而且要遵守。还有一些政策属于激发企业活力的政策,比如要对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税的抵扣做试点,这是食品加工企业很关心的。
第三,企业责任做根本。首先食品安全的根本是企业责任的问题,第一责任就是生产者,外部环境怎么创造,怎么优化,最根本的还是企业。生产企业首先应该牢固树立法制理念,遵法守法。其次是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再有,企业如何体现责任?企业管理、生产手段、生产条件要体现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企业的管理工作要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第四,生产者素质是基础。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且要在每个员工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比如这两年我们在食品行业推动的,做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示范中心的工作,这个示范中心就是给广大中小企业做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小企业往往在这方面能力比较弱,买了设备不会用,或者用得不到位,对质量把关方面可能带来一些隐患。
第五,社会监督做约束。食品安全问题人人关心,要人人发挥作用。消费者要维护自身利益,媒体对食品安全有监督责任,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食品和食品安全正确舆论的宣传、教育,包括科技的普及,消费知识的普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现在一些企业向社会开放,消费者可以进企业参观了解食品加工业是怎么回事,这同时也是一种监督,形成一种社会层面的约束。
高伏介绍说,从体系来讲,“安全体系”也不是个特别新的词,它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安全体系本身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因此,食品安全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又是一个动态的事,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说构建完了就安全了,好多情况变了,就又有新的风险,又有隐患了,需要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