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报告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报告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
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
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也就是说,
食品安全标准是“活”的,而非僵尸。而我们的不少
食品安全标准却能保持二三十年不变。
如果将食品监管比作一个筛子的话,我们的这个筛子,网眼太大,很多“问题食品”都被监管者“筛”下去了,所以,才总是出现“舌尖上的不安全”。食品问题,光批评监管者是不够的,更要堵上这个“标准太低、门槛太低”的漏洞。
据报道,2007年上半年之前的若干年间,我国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7年以来的有关数据则再次显示,我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始终稳定和保持在99%以上。为什么出口食品就安全了呢?因为国外的食品安全标准非常苛刻,比如“欧盟几乎是国际上公认对食品安全要求最严格的地区,我国企业生产的
乳制品很难进入欧盟、美国等标准严格的市场。”再比如发达国家的
食品标准往往处于“动态”更新中,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有较好的联动机制,一旦发现了不良态势,
食品标准马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这些高标准,迫使中国食品企业不得不入乡随俗,提高食品安全系数,用精益求精的心态对待安全生产。
因此,应该早日修改“内外有别”的食品安全标准,对标准进行大换血,让
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欧美标准看齐,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祐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所言,“加快清理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并尽快发布实施,早日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既要补漏,更应从严,破除部门利益,“舌尖上的安全”就有望得到真正落实。
(责任编辑:geng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