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文华 本刊记者
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主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再次吹响了食品安全的号角。文件提出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突出强调了食品安全的责任,把食品安全纳入考核评价。明确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并列入考核评价,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切实落到实处,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本刊记者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对一号文件的解读,并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就文件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精神进行解读。
农业部: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速推进
为落实2014年一号文件,1月21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走向好的态势。但是由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仍较分散,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风险隐患和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强化了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进一步延长,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通过努力,用3~5年的时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全面展开,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基本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8年的时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等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全面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可靠。
张签名:加强属地管理 编织天罗地网
张签名
现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冷链物流联盟总顾问、食品安全物联网主编。曾先后担任《中国食品报》新闻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中国食品工业》杂志社执行总编辑等职务。
中国食品业诚信联盟副主席、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签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了食品安全,并首次强调了地方政府要负主要的监管责任。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也就是说,监管食品安全将是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特别是“属地”二字以前中央文件在谈及食品安全责任时没有或很少提过;这就意味着今后食品安全除了追究主管部门和生产主体责任外,还要追究属地政府的责任。换句话说,就是为官一任,食品安全,守土有责。
国家虽然规定了监管食品安全是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但是真正将这种责任落到实处,还是需要一些辅助措施的,因此一号文件中提到了“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开展示范市、县创建试点”,告诉我们地方政府的这种属地责任将会被列入考核评价中,在考核评价制度的规范下,地方政府才能更加重视监管食品安全的责任,将关于食品安全的各项规定真正的执行起来,保证老百姓们舌尖上的安全。那么,如何才能从管理和技术上确保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制的“落实”呢?
张签名最近走访了几个正在探索打造全国放心食品产业城的地方城市政府领导,其构想和做法大同小异,总体构想是,以推动食品产业提档升级为目标,以规范食品产业质量监管为重点,全面加强食品产业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建立健全食品产业监管、考核、评价体系,而其辅助措施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依靠全社会力量,织就一张食品安全监管的天罗和地网。
天罗地网的意思尽人皆知,之所以说要织就一张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就是因为如今在我国很多地区还没有这样一张网,且即便是有了这张网,却由于诸多原因,其间还有很多漏洞可钻,所以那些不法分子和无德商家才能恣意妄为,很潇洒地一直当着漏网之鱼。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商务部等部委和各地政府才把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而这一平台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在天地之间编织一张巨大的无空可钻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网。虽然目前这张网仍在编织之中,但可以设想,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买到一个农产品或食品,上面有个物品编码或电话号码,手机一拨,网上一查,马上就能知晓其来龙去脉、真伪虚实,如果食品安全真的有了这样一张有效的网,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怎么可能还会像今天这么严重。诚如商务部领导在一次讲话中所描绘的那样:“将来,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能够有农产品追溯机制,大家到餐馆吃饭的时候,可以让服务员跟你说这只羊腿是内蒙古哪个地方产的,他能够说出这个产品的来源。当然,还可以扩大到海产品,可以跟你说,摆在你面前的这个辽参,是辽宁哪个地方产的,多少克的辽参是可以查到的,到了这个地步的话,这个食品安全网就可以称得上是天罗地网了。”
前景是美好的,关键是如何把“天罗”和“地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建设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与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比较,仍有很大欠缺,这其实也就是目前这个网的漏洞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天罗”和“地网”之间不匹配,仍存在着你织你的我织我的、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尴尬局面。
首先说说“地网”。大家都知道,食品安全追溯的核心就是“向上一步可溯源,向下一步可追踪”,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农产品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物品编码及我们看到的商品条码等等,从原料到成品、到上市,最终到消费者的供应链链条所记载的信息,快速缩小问题食品范围,准确查出问题环节,直至追溯到生产源头。
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的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出的《全球追溯标准》(GTS),它基于全球应用的商品条码标识体系而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良好农业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具有全球统一性、标识唯一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已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认可和推荐,广泛应用在欧美、亚太等地区60多个国家,产生了显着的效果。当然我们也知道,现在许多行业、部门和技术公司都建立了各自的追溯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内部编码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和查询。不能否认,这些系统对企业实现产品可追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标识体系,导致了可追溯信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换等问题,给食品可追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和企业的重复投入等问题。
因此,实现食品全产业链的监管,统一物品编码势在必行。通过赋予一个全国唯一的“物品编码”,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真正把农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也就是将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可追溯体系,真正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来说说“天罗”,其核心就是物联网,将食品编码技术应用于物联网,就是为所有食品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档案”,动态收集其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流动信息,实现可追溯,位置可跟踪,从而在发现问题食品的第一时间实现主动控制,将危害降至最低。这一点从技术上说应该没有问题,以北京奥运食品(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为例,所有指定供应商提供的农产品,自诞生之日都被打上一个“条形码”,并贴上一个带芯片的“电子标签”(RFID),成为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只要经过安有传感器的配送车厢、餐饮消费场所,就会实时传递相关信息给监管人员,在电脑前即可随时查看种养、加工、配送及消费的全过程,精准掌控每份食品的详细“行踪”。
前年,国家推出了重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作为“地网”主要编织者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该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国家重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内容重点包括国家级、省级及企业级三级平台,重点针对800多家乳制品企业、1000多家白酒企业产品和几家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产品,完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条形码、RFID、传感器等技术,整合质检内部信息资源,基本建成酒类、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形成具有质检特色的食品安全追溯物联网示范工程。但面对我国食品工业行业的50多万家食品企业和数不清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这些示范工程和企业对全行业的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综上所述,可见在我国,不仅天罗与地网的自身还未完全编织到位,而且二者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力也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类如奥运农产品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是一张严丝合缝的天罗地网,但只是一张袖珍的暂时性的天罗地网,如何把这一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袖珍平台和暂时性平台变成巨人平台和永久性的平台,是摆在我国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和从事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者们面前的一道亟需解决的新课题。它需要各地政府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将国家统一的农产品企业的物品编码技术,与属地物联网平台更广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要求所有属地的农产品和食品产销企业,都必须在政府指定的物联网追溯平台上发布其产品编码并能够随时查询,从而使得消费者不仅在超市和市场而且在网购时也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安全保障。
马东:新农业 新机遇
马 东
华通联食品安全服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总经理;食品安全管理专家,IRCA ISO9000主任审核员,ISO22000主任审核员,BRC审核员。在大学从事食品教学多年并参与多项食品科研工作,拥有11年跨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华通联食品安全服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总经理马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农业大国,近年来中共中央每年颁发的一号文件都与农业相关(附件1)。国家最高机构通过红头文件方式传递政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一号文件更是其他政策的风向标。
经历了近30年的经济强劲增长,中国社会似乎又一次走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一是工业化让许多农民变为城市打工者,精壮劳动力的出走,让农村土地的管理能力和产出效率都在下降;二是无序的城市化让许多良田变为混凝土森林,让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最高级战略目标;三是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很难抗拒市场风险,缺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大隐患;四是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副产品,就是土地、水质被大规模污染,它在未来若干年都是横亘在中国消费者、食品经营者和国家管理者头上的一个利剑,如果不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这把剑随时都会落下;五是人数日益增多的中产阶级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日益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国家政治稳定已经开始产生影响。
2014年的一号文件题目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000字,共分8个部分33条,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些历史事件对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五四运动、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等。2014年的一号文件就是中国农业实现成功转型的催化剂,它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号文件中的新机遇,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过去20年,许多城市居民通过房产升值,而获得了土地升值的红利。但农民可耕地被变更为工业区、开发地产后,农民不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也是造成中国贫富分化的一种制度缺陷。农业土地产权与财产权的明晰定位,将为农业投资者、农产品集约化和保护农民权益生产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过去几年,中国几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与农业化生产方式有关,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农产品集约化生产模式,将让食品安全成为农产品增值的引擎,富裕的中国消费者愿意付钱买安全,让食品安全管理的投入变为投资而非消耗;三是更为开放的经济政策,将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引入先进国家的农业技术,将让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大缩短。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保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永远是国家核心战略之一。作为食品经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如何能够解读好国家战略,利用新机遇让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是企业能否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附件1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食安中国
(责任编辑:yan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