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消费者心中,“食品添加剂”甚至成为食品企业牟利、违法的“代名词”。
这种焦虑感究竟从何而来,又由谁、如何缓解?专家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科普组织都应加强与公众间的“风险交流”,适时释疑解惑,才能逐步消除公众的“焦虑感”。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其中:果壳网、松鼠会在第一时间会有专业性的解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多年邀请行业专家,专业点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更不等于“有毒”;含有致癌物质不等于一定“致癌”,还需要看剂量和接触的时间,这还是需要区分清楚的。传播机构要成为不实信息的“过滤器”和网络情绪的“缓冲器”,成为公众的“定心石”。
“食品添加剂实际上是被妖魔化了。”王泽斌说,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国标范围内使用添加剂,是安全的。例如,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婴幼儿奶粉标准中,欧洲蛋白质标准低于我国,日本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标准也低于我国;美国允许在饲料中使用在我国被禁用的多种瘦肉精;作为中国人的主食,我国大米中镉的限量就比国际标准严格等。
(责任编辑:geng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