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媒體該如何關注食品安全?
鎘大米、新西蘭奶粉“肉毒杆菌污染”、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屬……過去的一年,食品安全問題仍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9日舉辦的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食品安全專家們對2013年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進行了科學解讀。
關注源頭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長孟素荷介紹,該學會分析了近3年的36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發現輿情的關注點正逐漸深入到中國食品安全的本源,即源頭上的原料安全。民以食為天,而食以原料為本。原料不安全,食品不可能安全。
孟素荷說,與前幾年對方便食品、非法添加劑和生產過程控制的關注不同,2013年的食品安全輿情主要集中於原料污染和惡意造假,如新西蘭奶粉被檢出雙氰胺、鎘大米、肯德基冰塊細菌數量超標、摻假羊肉等事件。
她認為,關注重點的轉移,顯示出社會各方逐漸形成“由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認知過程。公眾對原料安全的關注,清晰地勾勒出了向食品產業鏈前端延伸的溯源軌跡。這與中央2013年對“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源頭”的判斷相吻合,也與食品安全的著力點相銜接。
而且,食品安全並非隻在中國是熱點。孟素荷指出,原料、水源等食品污染、惡意造假等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難題。歐美國家在過去一年中也發生了諸多食品安全事件,如歐洲“挂牛頭賣馬肉”、巴西原料奶摻假、法國桶裝水檢出殺虫劑殘留等。
標准之“重”
與往年一樣,食品安全標准問題仍是熱點之一。孟素荷介紹,過去3年的食品安全熱點問題中,對標准的爭論和質疑佔17%。
食品安全標准大多是一種限量的規定。公眾可以質疑定量的“多少”,但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卻忽視了量,而直接定性“有害”,如重金屬問題。
2013年11月,“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屬”的報道甫一出現,很多網友驚呼“再也不吃方便面”,認為含重金屬的方便面肯定不健康。
事實上,作為一種自然成分,金屬元素天然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各種動物、植物中,人體內就天然地存在著鉛、砷、銅等方便面中所檢測到的重金屬。“在食品中檢測出微量金屬成分屬於正常現象,並不能說明該食品就存在安全問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劉兆平說。
而且,我國對食品中的重金屬限量有明確規定,如總砷和鉛在醬包中的限量分別為0.5 ppm和1.0 ppm。台灣和內地方便面醬包中檢出的重金屬含量,都低於我國限量標准。
誠然,公眾的過於擔憂有其緣由,畢竟他們對這些由眾多數字構成的安全標准了解有限。但是,標准總歸有定量和定性之分,不應一見“量”便定“性”,而要更加關注標准之“重”。
個別誤導
另一個需引起重視的是,由於缺乏科學認識,媒體在食品安全的報道中多次出現誤導現象。
2013年7月,一篇“3家國產品牌奶粉被曝含反式脂肪酸,可誘發心血管病”的報道,引發廣大關注。然而,這是一篇錯誤報道。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寧指出,一些媒體在報道和轉載該消息之前,並未科學地分析和認識反式脂肪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有兩個來源,即天然食物和人為添加。我國《嬰兒配方食品》標准規定,不可人為添加,但自然帶入是可以的,不過有最高限量規定,即不得超過總脂肪酸的3%。
“此次媒體報道中的3款國產嬰兒配方奶粉中檢出的反式脂肪酸是天然帶入的,不是人為添加的,符合我國相關標准。”李寧說,媒體一見反式脂肪酸,就武斷認為人為添加,且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有嚴重誤導作用,政府和社會都歡迎媒體監督,但堅決反對這種無端的誤導行為”。
與此相似的還有“瞎果門”事件。有媒體以“果汁是如何煉成”為題報道說,多家果汁企業從果農處收購腐爛變質或未成熟之前就掉落的水果(即瞎果)用以榨取果汁。事后被証明也是一篇錯誤報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認為,媒體的錯誤報道對大眾健康帶來的風險遠遠大於食品安全問題本身。信息的不對稱、食品科學知識的匱乏是造成媒體誤導的重要原因。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認知和報道中,應消除真空地帶,加大與科技界的交流。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科學地推廣食品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