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批发市场,肉丸的价格低得令人咋舌:一袋没有夹心的牛肉丸最低只有11元左右,每袋5斤,折算下来,每斤只要2.20元。与市价一般在30元/斤的牛肉相比,肉丸与牛肉的价格严重倒挂。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不少批发市场,不论是鸡肉丸、猪肉丸还是牛肉丸,单价都一样。一些商贩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这种肉丸几乎不含肉,都是用淀粉、肉弹素等添加剂调制而成的,跟肉没有半毛钱关系。
有产就有销,据记者调查,这些肉丸多流入低档火锅店和麻辣烫摊点,售价飙升,并最终流入消费者的口中。散装肉丸没有商标,不标注成分。到底含有多少肉?配入了多少添加剂?会不会对人体有害?消费者都被蒙在鼓里。
采访中,消费者并非没有类似的困惑,可是想维权谈何容易。
一方面,有关肉丸的食品标准尚不明确,维权无从下手。根据商务部发布的《速冻调制食品》标准,主料含量需在包装上明确说明,猪肉、鸡肉至少10%,牛羊肉至少8%。但是速冻调制食品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具体到肉丸则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早在2011年,业内曾经酝酿出台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肉丸的含肉量不得低于45%,但是未见付诸实施。
另一方面,肉丸的检测费用不菲,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据相关人士介绍,想要检测一块非混合肉,费用大概为2000元,而混合肉则需花费更多。花十几元钱买一袋肉丸,却需要花数千元鉴定真伪优劣,这让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健康,把好食品安全关不该是消费者“自力更生”,相关政府部门不能坐视不管。既然标准不够明确,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严格的生产加工标准,让消费者有据可依。同时,检测费用也不能成为净化肉丸市场的绊脚石,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抽查力度,用更严苛的监管“封杀”劣质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