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发出了清晰的“保卫农田安全”的信号。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60%以上的地市、近一半的县(区)和97%的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风险防控水平稳步提升。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蔬菜监测合格率达到96.2%,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后,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部分地区耕地和水体环境遭到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不断累积。与此同时,局地滥用农药化肥甚至剧毒农药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两个因素相互叠加,近年来酿成镉大米、毒豆芽、剧毒农药蔬菜等各类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面对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农田污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
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明年将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全面摸清南方重点省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农田污染情况尚未完全摸清,亟需开展周密细致的监测调查,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中修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安全。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这也正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力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链条的具体举措。
韩长赋说,农业部将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健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此外,还要推行生产全程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对农民开展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和法规宣传教育,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强化与市场准入的衔接。
保卫农田安全,既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要一手抓执法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韩长赋介绍,农业部将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责任编辑:geng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