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方庄一家大型超市内,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牛奶。新京报记者 黄月 摄
“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近期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让每天习惯喝杯牛奶的人不禁大吃一惊。
这篇文章指出,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而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荷尔蒙产奶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同时称牛奶中的IGF-1(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易致癌,牛奶中的蛋白质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
记者查询发现,与这篇文章类似的观点,早在2010年就开始在网上传播了,而且会时不时再增加一些新信息,开始另一轮的流传。
那么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它究竟有没有营养价值,奶牛是靠打激素产奶的吗,致癌一说是怎么回事?记者就此采访了食品安全专家,一一回应这些疑问。
释疑 1
奶牛产奶靠打激素?
激素并不能让奶牛产奶
传言:怀孕才能产奶,奶牛一直产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停地怀孕生小牛,现代农场的解决方法是给奶牛打高剂量的荷尔蒙,让其不自然泌乳——新闻里所说的 “各种激素” 就是这样来的!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介绍,激素是不会让奶牛产奶的,因为奶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 305天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这些都不是靠激素能完成的。同时,养殖场一般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产奶。
另外,给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实是一种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荷尔蒙那样的性激素,这种生长激素,也不可能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而主要是为了增加产奶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美国FDA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长素,用来产生更多的牛奶。只要是集约化、工业化的养殖奶牛,都会使用外援力量,比如新西兰会定时使用激素,让奶牛发情期同步。如果没有外来激素的干预,奶牛完全处于放养状态,产奶量就没有办法保证。
朱毅说,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损坏消费者健康。如果实在担心牛奶中可能含有的激素,可以选用脱脂牛奶。
释疑 2
喝牛奶易患各种癌症和慢性病?
没证据证明牛奶能致癌
传言:美国教授T.柯林.坎贝尔博士研究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压等患病几率。同时,牛奶中的IGF-1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
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此前曾指出,FD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同时,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构成健康隐患。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则表示,美国坎贝尔教授的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研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没有更有力证据证明牛奶能增加癌症风险”。据介绍,坎贝尔进行的试验,是通过大剂量黄曲霉素(一种强致癌物)诱导出癌变细胞的大鼠,并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对健康人体有相同作用。
据了解,坎贝尔在2006年12月接受人民日报社《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
而中国农业大学朱毅副教授指出,人类确实是世界上唯一在成人以后还在饮用乳制品的哺乳动物,但这并意味着长期喝牛奶就损害健康。目前有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过量摄入牛奶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帕金森病等的罹患风险。但牛奶也能降低肠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罹患风险,这些也是得到科学证实的。
释疑 3
牛奶能不能喝,喝多少合适?
建议每天摄入300毫升牛奶
传言:肿瘤专家建议,除了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营养不良的成人,一般人并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朱毅表示,目前在我国的膳食结构中,牛奶还是可以作为补充钙质的优先推荐的食物,因为它的含钙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也高。
在朱毅看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牛奶科普宣传,乳业进入超高速发展时期,以至于牛奶似乎成了健康保障、现代生活的同义语,但她认为没有必要神话牛奶,就把它作为普通食品中的一个选择,以平常之心看待就可以,既不用神话,也不必妖魔化牛奶,需要理性适度消费。
她指出,中国人食用的奶制品非常少,过量的几率很小,因此不必过度焦虑。只要不是乳糖不耐这类人群,摄入适当的牛奶不会造成健康损害。一般来说,每天喝250毫升到300毫升的牛奶,不但不会增加疾病风险,反而会带来有益的补充。
记者同时查询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日饮奶量也为300毫升,是世界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国家。中国营养学会此前向媒体介绍,近20年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人均日饮奶量只有44毫升,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
(责任编辑:cui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