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知名食用油品牌"大统"多款油品被曝是通过添加不同香精与违禁物质"调"出来的。
据台湾卫生局抽检,大统有15款花生风味调和油没有花生成分,而是用色拉油、芥花油调和后滴进花生香精。"大统"葡萄籽油,纯度只有10%,其余九成是棕榈油和芥花油。
所谓的"大统"100%橄榄油几乎全用棉籽油、葵花油调制,橄榄油成分只是微量。
差不多同一时间,央视曝光了包括泸州老酒、泸州神窖等所谓年份酒,实际是用香精香料勾兑出来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也曝光了福建龙海多家工厂用牛肉膏、牛油勾兑出牛肉干的现象。
其实,食用香精是食品工业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只要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安全、卫生评价,符合有关卫生法规,食用香精适量添加在在食品中可以得到更佳的口味,本无可非议。
但现实情况是,从被曝光的案例来看,生产厂家对用香精勾兑食品的情况是刻意掩盖的,是有意隐瞒真相、混淆视听的,这显然属于消费欺诈。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不光是知情权被侵犯的问题了,由此很容易联想到的问题是,这些勾兑出来的食品有没有安全保障?食品和其他商品相比,特殊之处还在于,一旦食用,往往意味着证据的失去,无论是索赔还是追偿难度都变得极大。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值得反思的是,媒体能找到的问题,当地监管部门缘何就发现不了?
是"灯下黑",还是缺少责任心乃至是存在利益勾兑?
无论是何种原因,监管部门对此种现象举一反三是有必要的。比如,泸州部分年份酒是炒概念牟取暴利,那么其他大大小小的酒厂推出的所谓年份酒是不是同等情况?
比如台湾大统花生油等油品是香精勾兑的,我们市场上的花生油等油品会不会也有这种产品?福建龙海的牛肉干是由猪肉加牛肉膏调出来的,其他地区出产的牛肉干有没有采取这种加工方式?
再进一步,其他商品领域又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
事实上,食品勾兑的乱想对于所有生产厂家来说都有警示作用,除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层意思外,还再次无情地提醒人们重审"诚信"这一最基本的商业原则。不良商家为何甘愿放弃这一商业底线?
应该说,不仅仅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一丛林法则。
地产商任志强对此有精到的分析。在他看来,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多年,一直没有培养出市场经济必须具有的契约精神。计划经济时代,票证代替了契约,认证不认人,这使人的精神与地位,服从于票证,而忽略了内在的素质培养。要想突破票证的限制,唯一的方式就是造假。
凡是在限制过多的体制中,造假就成为了争取"权利"的最好方式。当市场经济来临时,由于市场中没有诚信和契约精神,于是造假、欺诈现象就开始丛生。
而这是值得全社会反思的。让诚信者有力前行,让欺诈者无路可走,需要政府和社会下大力气引导、营造的良性商业生态环境。
而这些又是和社会整体诚信的大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没有讲诚信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必然充满欺诈;反之,商业环境普遍诚信当道,社会环境也必然向好。
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对现实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诚信,至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做起。
(责任编辑:cui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