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在路边买杯珍珠奶茶犒赏自己,小心,里头的粉圆原料可能是毒淀粉。进超商买品牌货‘义美小泡芙’应没事吧,错了,那是过期原料制作。那么,到五星级饭店吃饭总安全吧,也难说,里面的食用油厂家可能是大统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人的饮食生活竟仍如此危机四伏。”对于台湾食品安全问题,台媒这样调侃道。
人若无所畏惧,良心无从谈起。
台湾食品安全再次响起警号。从塑化剂事件开始,台湾食品安全问题像被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农药大米、致癌酱油、毒淀粉、香精面包、黑心油,接二连三地跳出来,不断侵蚀岛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连医界都怀疑台湾肝病、肾病盛行率全球第一,与这些黑心食品毒害有关。
2011年台湾爆发震惊两岸的塑化剂食品风波,事件重挫台湾食品安全声誉。当时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业界商家,都信誓旦旦地扬言要严肃整顿食品行业,要重罚不法商家,重塑消费者对台湾食品的信心。但如今看来,当时的豪言壮志似乎只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
相反,令人忧心的是,近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波及的都是人们日常主食,而且涉案商家不乏名牌商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问题食品连环爆,不仅让岛内民众对食品监管体系的信心大打折扣,也拷问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与公德心。
近年,陆客赴台游如火如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冲着“台湾美食”。但岛内频频爆发问题食品事件,恐怕会打击游客对台湾食品的信心。
台当局重罚“大统”“富味乡”23.1亿元新台币,有“乱世用重典”的决心,但“事后收拾烂摊子”终归难以从源头上杜绝问题食品。亡羊补牢,必须找出并弥补监管制度这座牢笼本身的弱点。
(责任编辑:cui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