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双喜 于艳艳 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饮料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山东是我国食品产销大省,其饮料行业在国内也占据重要地位,为了解山东饮料的质量情况,本文统计、分析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0~2012年进行饮料监督检验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提出个人浅见。
1 山东省饮料行业概况
山东饮料生产企业有1000余家,产销量位于国内前列,但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可口可乐”、“百事”、“娃哈哈”、“蒙牛”、“伊利”、“达利园”、“康师傅”、“银鹭”、“今麦郎”等全国知名品牌的生产工厂,也有很多产销量低、质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型企业,有些甚至为作坊式小厂。
近些年山东省饮料行业发展非常迅猛,以占饮料行业绝大部分的软饮料为例,山东省的软饮料产量近3年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10年产量位于广东、河南、浙江之后,列全国第四。详情见表1。
2 检验数据来源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0~2012年连续对全省饮料组织实施了3次省监督检验,通过对饮料生产企业的实地检查、抽样检测,找出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将相关信息于其网站公告。
3 结果分析
2010~2012年山东省组织实施的3次饮料省监督检验情况见表2。
山东省饮料3次省监督检验抽查率均不足70%;抽样合格率大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即便实物质量合格率最高的2012年也仅达到86.2%,提升空间仍很大。
3.1 不同规模企业抽查结果统计
按照企业规模统计,总体而言,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质量更稳定,合格率较高,三次饮料抽检中大型企业的产品全部合格;小型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情况有待提升,但其合格率呈上升趋势。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2 不同类别饮料抽查情况分析
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规定,饮料共分为7个申证单元:瓶(桶)装饮用水类、碳酸饮料(汽水)类、茶饮料类、果汁及蔬菜汁类、蛋白饮料类、固体饮料类、其他饮料类。各类型饮料的抽检情况见表4。
分析表4中的数据,茶饮料、果汁及蔬菜汁类、蛋白饮料类实物质量合格率较高,碳酸饮料、其他饮料、饮用水的实物质量合格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占据饮料行业最大比例的饮用水的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实物质量合格率最高的2012年也仅在80.1%,这与相当一部分饮用水产自质控能力较差的小型企业有关。
3.3 不合格项目分析
2010~2012年山东省饮料监督检验中检验项目包括:标签,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铅、砷、铜等重金属,三氯甲烷、游离氯、耗氧量、电导率、矿物元素、pH值等饮用水的质量指标,以及碳酸饮料、果汁及蔬菜汁类饮料、蛋白饮料等的质量指标,如总酸、蛋白质含量、果汁含量、二氧化碳气容量、脂肪、可溶性固形物等。
按照检验项目分析,山东省饮料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微生物指标、标签、饮用水的矿物元素及其他理化指标。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检出率指某项目不合格样品数占有对应指标要求的样品总数的比例)。
3.3.1 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是最大问题
由表5可以看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是饮料抽检中最主要的质量问题,其中尤以桶装饮用水微生物不合格状况最严重,不合格项目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微生物指标主要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环境,是反映食品在生产中受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造成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杀菌消毒不彻底,或者生产环境卫生控制不严。
3.3.2 标签不合格情况较多
标签不合格比例较高,三次饮料监督检验中有5.6%~9.5%的样品标签不合格,主要涉及问题包括配料(含食品添加剂)标示、执行标准、产地、贮存条件等标注不符合标准要求。标签不合格说明部分企业可能未对此严格要求,对相关标准并未仔细研究和贯彻。
3.3.3 饮用水不合格项目较多
饮用水不合格情况较严重,不合格项目较多。饮用水中的矿泉水、山泉水、矿物质水等对矿物质元素有限量要求,例如偏硅酸、锶、镁、锂、钠、钾、钙等,三次监督检验中有3.6%至8.6%的上述几类饮用水的矿物元素指标不合格。饮用水的其他指标,如耗氧量、溴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余氯、电导率、氯化物、pH值、氟化物等超标比例也较高,上述项目不合格的饮用水数量占所抽检饮用水总批次数的4.0%~11.6%。
3.3.4 食品添加剂问题减少
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明显减少。由于近年来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一直采取高压治理态势,食品行业中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山东省在2010~2012年的饮料监督抽查中检测的添加剂包括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脱氢乙酸等防腐剂,合成着色剂,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三次抽检中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情况明显减少,其中2011年未检出添加剂超标情况,2012年仅发现3批次饮料添加剂超标。
4 建议与对策
针对山东省饮料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和监督检验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对全省饮料行业的监管
加强监管力度不是空话、套话,需要真正落到实处。山东省对饮料的监管一直保持了较大力度,整个饮料行业的质量安全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但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饮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山东饮料监督检验结果分析,发现其质量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全省饮料行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小型饮料生产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受利益驱动采用劣质原料或放松质量控制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事实也证明小型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低于大中型企业,因此有必要对其加强监管,并进行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检测技术或质量控制方面的指导或帮助。
4.2 推进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约化
程度
山东省饮料市场被几大全国知名品牌和地方品牌把控,但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仍然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全省饮料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在三次监督检验中因企业停产、季节性生产等原因导致抽查率不足70%,也说明很多企业(多为小型企业)运行状况并不正常,可以尝试对其进行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这将有效提高其质量安全状况,啤酒行业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例证。
4.3 加强惩处力度,改善监管形式
有些食品企业的产品有多次不合格情况,虽然经过整改处理,整改后也达到了相关标准要求,但后续的抽检中再次出现质量问题,说明这些企业可能存在人为放松质量控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情况,对待此类问题企业应该依法从严从重惩处,加大其违法成本,增加对不重视食品安全、心存侥幸的不良食品企业的威慑力。
另外,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仍以政府为主,对社会力量应用不足,除媒体力量外,还应重视群众和其他社会团体的监督力量;以往的食品监管多是强调终端监管,灵活性、主动性不足,需改善监管模式,应将以终产品监管为主逐渐向以对原料及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为主,重视风险因素的提前预警,在问题可能爆发前及时发现、预防、采取措施,这是国际通用的办法,也是我国相关部门正积极努力的方向。
食安中国
(责任编辑:yan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