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本次事故原因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是冷库氨气泄露引起爆炸所致。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氨气泄露而发生火灾?冷库在建设和管理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有关部门又应该如何做出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对此,笔者请教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研究所副所长孔德磊先生。
1、吉林宝源丰禽业火灾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是氨气泄露引起爆炸所致。对此,您认为这次火灾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什么?
事故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爆炸,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但120人中多数死于吸入毒气已是事实。这次火灾中产生了两种已知的毒气:一种是聚苯保温板燃烧产生的气体,一种是氨泄漏产生的气体。
这次火灾造成毒气的氨制冷剂是一种传统制冷剂,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安全隐患和危害早已在行业内被广泛所知,我国在氨制冷设备制造、冷库工艺设计、工程安装标准及要求、设备安装方面已制定许多标准,而且多数标准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哪为什么还会屡屡发生类似事故呢?造成这次火灾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和企业管理存在严重隐患造成的。部门监管乏力、违规后惩罚成本过低、企业盲目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是主要原因,企业在建设冷库项目时为降低设备投资成本,会抱着侥幸心理,选择无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采购非正规渠道设备,在建设阶段就为后期运营造成灾难埋下了隐患。
2、火灾事件的发生会对目前的冷库建设热潮泼一些“冷水”,再次引发行业对冷库安全的重新思考,对此您有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冷库系统的安全运行工作是需要长期、持续去抓的一项工作,我认为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冷库项目建设开展前期应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选用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专业的咨询和设计是冷库安全稳定的保证;二是加强对企业的设备使用监管和培训,这个工作目前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加强,像浙江对使用10吨以上氨液的企业,每年多次安全检查等,只有这种安全监管和培训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才能使企业不会为了短期利益放弃安全工作。冷库的安全是个全行业的问题,不能灾难发生了,就雷声很大,灾难过去了,就慢慢淡忘,只有在行业内把安全问题提到日常工作中,才能避免以后类似的事情发生。
3、目前我国冷库制冷剂主要有哪些?各自优缺点是什么?今后制冷剂发展趋势如何?
目前国内冷库用制冷剂主要有氨(R717)、氟(R404A、R134A、R22等),最近两年二氧化碳(R744)也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制冷剂的几个关键性质有:毒性(剧、慢)、可燃性、效率、换热性质、臭氧消耗潜值(ODP)、全球变暖潜值(GWP)、材料相溶性、与冷冻油的兼容性、温度滑差、音速、物理性质。以上几个性质均对制冷剂有较大的影响。
氨做为制冷工质性能优良,其效率高,换热性质好,ODP为0,GWP很小,与有色金属(铜)有一定的相溶性,物理性质优良,但其毒性分级为B2级,属于高毒,低可燃性。
氟利昂制冷系统较氨制冷系统使用相对安全,但以R22为代表的氟系列制冷剂属于人工合成制冷剂,工质性能随之制冷剂的组成有较大变化,例如R22工质性能优良,但因对臭氧层有较大危害已经被列入淘汰的行列,如果选用氟利昂系列制冷系统可选用目前国际、国内没有环保限制的R404A和R134A做为载冷剂。
二氧化碳也是一种自然制冷剂,对环境非常友好,其无毒、不可燃、效率高、换热性质好、ODP为0、GWP很小、与大部分材料不相溶,但在常温下由气态转化成液态需要一定的压力,由于目前存在对氨安全上的顾虑、对氟利昂环保和成本上的考虑,选择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成为近几年的趋势。
综合以上特点,随着R22的替代工质如R404A、R134A成本降低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研究,在中小型制冷系统和与食品加工、物流分拣配送相关,人员密集的制冷系统中,环保的氟工质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型冷库制冷系统中,氨依然会是主要的制冷剂,而氨或氟与二氧化碳进行复叠的制冷系统也会逐渐增多。
4、目前国家在冷库安全管理方面有没有相关的法律标准?如果没有,您建议在哪些方面有制定法规标准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在冷库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依靠《冷库设计规范》、《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设计和验收类规范作为标准,对企业具体使用和管理设备方面,没有强制性的法规、只有企业自己内部的规章制度,没有相应的官方指导性规范标准。
建议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由国家相关安全监察部门对企业的安全使用进行定期监察,同时依靠各个相关行业协会,需要起草对冷库制冷设备实际使用管理的指导性规范,对有毒、易燃、易爆的设备应制定强制性使用规范。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做到警钟常鸣。
(责任编辑:cui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