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嘉宾们围绕“食品的困境”议题热议——
“吃东西更需要吃品牌食品,手机坏了可以换一个,但一旦吃下有害食品,有害物质会在体内积累几年甚至终身。”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十分关注食品安全。
不仅四川本土企业,食品安全成与会嘉宾共同关注的热点。6月8日,围绕“食品的困境”分论坛议题,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国民、法国家乐福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治·普拉萨不约而同提前了20分钟入场交流。
如何走出食品安全困境?
嘉宾观点 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是出路之一
与会嘉宾围绕如何走出食品安全困境热议。“农业生产是地面上的石油,比石油更重要。因为它是供应人类的能源。”谢国民用这样的比喻强调农业种植环节的重要性。他认为,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搞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业,可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因为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之后,可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企业向其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持,在种植环节保证食品安全。“对症下药:从产业链做起。”
谢国民进一步解释,目前作坊式农业生产模式无法同食品工业相匹配,当前中国农民及农业生产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问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帮助农民解决“三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有所作为。政府可鼓励企业和外资进入,建立家庭农场,促进农场工业化,“这不是抢农民的饭碗,而是支持农民,和农民一起分享利润。”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建言,呼应着谢国民的想法:由于生产规模小、经验不足等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控制。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也为“小农业”转向“大农业”带来机会。“农产品生产一旦规模化,就很容易被监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是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
谢国民建议,中国要用更开放的办法引进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鼓励有实力和有经验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农业市场,“我们可以和国内企业合作开发,互利共赢。”
乔治·普拉萨表示,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零售商可以做好消费者和商品提供商的纽带,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到生产环节。
联想在成都种植猕猴桃,网易的丁磊养猪,京东的刘强东在家乡种大米……近年来国内资本加速进入农业领域,带来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但资本求快,农业求稳,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麦肯锡公司亚洲区董事长欧高敦说。
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嘉宾观点 需要产业链全程监管
技术、市场之外,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需从哪些方面着手?
欧高敦认为,当前中国整个食品行业的产业链中做了太多分割,这给产业链参与者提供了钻漏洞的机会。其次,食品行业政府监管九龙治水,权责不清。“监管首先从种子开始,这是源头的保障。”
谢国民将源头的关注点放在农民身上。但现状是:农民缺乏资金、技术等,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赚一年亏三年”的现状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赢利而非质量和安全。为此,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农民身上,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切实调动农民的生活积极性。
乔治·普拉萨建议,可更多着力于供应链过程中的监管。作为供应链终端的参与者,他深刻体会到,如果采购方和被采购方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且食品追溯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出了问题,找不到人问责。”
欧高敦进一步补充,中国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技术层面,更多在于监督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法规中国已经建立了很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将这些法律法规真正执行下去,并且要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对诚信的教育也应当重视起来。谢国民建议,诚信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建立起责任感,让企业家知道不能为了这点小钱而祸害了大众。”
谢国民的这一点得到刘永好的高度赞同:“作为一名有良心的食品企业家,还得要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原标题: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嘉宾热议"食品的困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