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做客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新闻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东方网、文汇报联合主办的2013上海“民生访谈”节目时透露,今年本市将启动医院、学校、地铁口等五类“特定区域”的市容市貌整治,同时加强城管执法实效督察,用智慧和知识做好工作,不主张外地的“鲜花执法”、“大熊猫执法”。
整体城市面貌怎么变?
今年起整治医院门前地铁口等区域脏乱差
外滩、陆家嘴,南京路、淮海路等一些“脸面”让游客赞不绝口,但在大超市、大医院门口,一个“乱”字多年难脱帽。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城市面貌?
陆月星坦言,近年来城市面貌得到整体提升,特别是世博会筹办后,外滩等上海名片也体现出特有的海派风格,但市容环境还是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人流量大的区域,如菜场、大医院周边,乱设摊、乱停车、乱丢垃圾等现象比较突出,市容环境管理难度较大。
陆局长透露,近期市绿化市容局已经制定了包括菜市场、地铁出入口、学校、医院周边及老小区等在内的五类“特定区域”市容环境三年专项行动,从今年起,准备花三年时间,摸清无序设摊、跨门营业、车辆乱停放、暴露垃圾等突出问题的基本情况,加强综合治理,并努力配套一些长效管理措施,使得上海的城市面貌整体水平能够再有一大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继续发挥社会市民的作用,如组织市民巡访团成员和媒体工作者进行巡查,组织开展第三方检查等,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市容环境门责制度等,力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
“垃圾围城”如何减量?
单位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居民拓展到200万户
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连续三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但市民的亲身感受却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陆月星解释道,这项工作从2011年开始,前两年还是在花力气探索符合上海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模式。
目前,全市已有2130个场所实施垃圾分类,其中居民家庭覆盖达120万户,人均生活垃圾处置量比2010年的每天0.82公斤减少10%,已控制到人均每天0.74公斤。 “我们在宣传上可能给大家感觉‘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但要看到理想的成效,我们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加扎实。 ”陆月星说
“我们将把居民区垃圾分类覆盖到200万户家庭,在单位垃圾分类实现全面推行,在静安、长宁、浦东、徐汇、奉贤区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区域全覆盖等;我们将加强技术保障,由于上海垃圾的湿度比重大,我们要强化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我们将完善政策引导,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并完善法规制度;我们将发挥社会作用,深化社会参与程度和有效性,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人心。 ”陆月星坦言。
他还表示,近年来创建的“上海绿色账户”活动机制,对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等给予积分鼓励,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市民群众在加强环保的同时还得到了实惠,效果也很明显。我们设想通过‘绿色账户’机制,能够创新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特色和管理模式。今年,我们将使‘上海绿色账户’在实行垃圾分类的所有小区实现全覆盖。 ”
(原标题:日回收七八十吨 地沟油去向可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