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按照原卫生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老百姓日常购买的速冻水饺、饮料、薯片、咸菜、酱油等食品均应在包装上印上营养标签。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及能量等营养元素的具体含量一目了然。
不过,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表示看不懂营养标签,尤其是营养素参考值(NRV)让人一头雾水。
两袋薯片脂肪摄入就已超标
反式脂肪酸为零不代表健康
研究表明,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对健康有害的胆固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风险,而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油脂之中。通则要求,食品原料中如果有以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以氢化油为主要原料的产品,都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含量。
记者发现,很多含有上述成分的食品,如薯片、虾条、汉堡球、蛋黄派等,在营养成分表的反式脂肪酸一栏上都标上了 “0克”。有的包装上甚至还有醒目的“零反式脂肪”等字样。
它们标反式脂肪酸为“0”是否靠谱?记者购买了巧克力派、果仁夹心巧克力棒、鸡味块薯片三种食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均低于0.05克/100克。
根据通则的规定,每100克产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3克,反式脂肪可标注为“0”。因此,食品标注合乎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真的不含有反式脂肪酸。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刘静博士对记者表示,如今消费者对反式脂肪酸比较敏感,很多企业为了避免反式脂肪酸含量高,已经更换了油脂。一是采用反式脂肪酸较少的氢化油,通过改进技术,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反式脂肪酸;二是采用棕榈油、动物油等来替代氢化植物油。
但值得消费者注意的是,改用这些油脂后,反式脂肪酸低了,并不意味着健康。一些替代品,比如棕榈油、完全氢化油、动物油等,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同样很不利于健康。例如,完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几乎为零,但饱和脂肪酸高达99%;棕榈油不含反式脂肪酸,但饱和脂肪酸占将近一半。只要含有脂肪,吃得过多就会增加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危险。
以记者送检的105克装的鸡味块薯片为例,其脂肪含量高达35.8克/100克, 吃两袋这样的食品,一天的脂肪摄入量已经超标。
专家建议,千万不要因为标注反式脂肪酸为零,就大量摄入。消费者购买时可以留意包装上的配料表,里面有氢化植物油、植脂末、起酥油、人造奶油、人造酥油等原料的,一般都有反式脂肪酸,要尽量少摄取。另外,反式脂肪酸对中国人来讲,总体摄入量较低,问题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大。相反,饱和脂肪酸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想吃得健康,不仅要注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更要关注脂肪含量。
自己每天应该摄入多少营养
可参照标签指导日常饮食
目前,我国居民既存在营养不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同时出现了营养过剩问题,特别是脂肪、食盐、胆固醇的摄入量较高,这些都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
《通则》的出台正与我国防控慢性病的形势息息相关,营养标签就好比一把看不见的“营养秤”,它能够让消费者迅速了解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在要求强制标示的营养标签中,能量和肥胖相关,钠(食盐)和高血压相关,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相关。
不过,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表示,“看到了标签,却看不明白含义,不知道吃下去意味着什么,尤其是营养素参考值让人一头雾水”。
不同的食品里含有多少营养?自己每天应该摄入多少?普通消费者怎样才能读懂营养标签?记者请教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所研究员杨月欣。
“每种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会标出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含量,消费者可以根据食品包装上标注的净含量,计算出一盒、一袋、一瓶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杨月欣介绍。不过光知道每种食品四大营养素和能量的具体含量还不够,还得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吃多少,这就需要参考“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了。
NRV是我国居民中正常成年人保持健康体重和正常活动所需各营养素的合理摄入值。《通则》的附录中,标明了成年人一天所需的营养物质参考值,能量8400千焦、蛋白质60克、脂肪不超过6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钠2000毫克。“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标示每100克(或毫升)食品的营养素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而营养素参考值相加达到100%就意味着一天的营养物质摄入已经足够了。
她举例说,一盒250毫升的牛奶,在营养标签上标注为:100毫升的蛋白质含量2.9克,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为5%,那么这盒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应为7.25克,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应为12.5%。这意味着,喝了这盒牛奶,您已摄入了人体一天所需的12.5%的蛋白质。
专家表示,会看、会用营养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尽可能地均衡摄入营养,更加健康。一般来说,对于需限制摄入量的营养素,如脂肪和钠等,应选择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较低的食品;而对于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如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等,则应选择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较高的食品。
如果想减肥,就要选择低热量、低脂的食品;糖尿病人要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数值,留意摄入的总能量不能太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钠(盐)的含量,尽量购买低钠的产品;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应多食用高蛋白质、高能量的食品;孕妇能量需求比正常人要高20%,可适量额外补充一些能量。
(原标题:帮你看懂舌尖上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