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联系我们 fenge2
logo
虚位以待
 当前位置 您当前所在位置:食安中国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还有多少塑料在威胁食品安全?

时间:2013-01-15 10:06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
近日,塑料再次遭遇质疑:不少便利店里出现了饮料加热柜,开始销售加热盒装或瓶装饮料。加热后的塑料瓶会不会释放塑化剂?我们会不会不知不觉中又中了塑化剂的招呢? 最近两年内,这样的质疑在食品卫生领域不绝于耳,致癌保鲜膜、致癌餐盒、回收聚碳酸树酯塑
电子杂志      近日,塑料再次遭遇质疑:不少便利店里出现了饮料加热柜,开始销售加热盒装或瓶装饮料。加热后的塑料瓶会不会释放塑化剂?我们会不会不知不觉中又中了塑化剂的招呢?

  最近两年内,这样的质疑在食品卫生领域不绝于耳,致癌保鲜膜、致癌餐盒、回收聚碳酸树酯塑料加工饮用水桶、餐具重金属迁移量、微生物超标等等,尤其是儿童奶瓶中的双酚A,台湾运动饮料含塑化剂,以及近期酒鬼酒中“塑化剂超标”等社会热点问题,使人们对塑料材质的安全性大加质疑,派生出还有什么可以吃、还有什么可以用的感叹!

  但是,以当今塑料在我们身边应用的范围与规模而言,塑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塑料开辟合成材料新纪元

  塑料是什么?塑料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也称为高分子聚合物,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聚合反应方式生成的材料。

  1872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冯·拜尔在实验中发现苯酚和甲醛反应后,试管底部出现顽固的残留物,由于拜尔当时的研究目的集中在合成染料上,他并未意识到这种黏糊糊的不溶物质将开辟人类合成材料的新纪元。从1904年开始,美籍比利时科学家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开始研究这种化学反应,3年后他得到一种糊状物质,模压后成为半透明的硬塑料——酚醛塑料。1907年7月14日,贝克兰注册了酚醛塑料的发明专利。

  塑料由于其耐侵蚀、具有良好绝缘性能、质量轻且坚固、价格低廉、可塑性强、容易着色等优点,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领域用途日益广泛。时至今日,塑料产品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系列产品,在汽车、航天、建筑、通讯、包装材料、农用薄膜、医药产品、各种管材、塑钢门窗、建筑板材、人造皮革、食品与饮用水包装、餐具等领域,都可以发现其存在。塑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领域不可或缺的基本材质。

  塑料种类繁多,与食品相关的主要塑料品种涉及:聚乙烯塑料(PE)——用于生产食品袋、保鲜膜;聚丙烯塑料(PP)——用于生产微波炉餐盒;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塑料(PET)——用于生产矿泉水瓶、饮料瓶;聚碳酸树酯(PC)——用于生产水壶、水杯、奶瓶;聚苯乙烯塑料(PS)——用于生产快餐盒、桶装方便面盒。

  塑料依据其用途、理化特性与加工方法,有多种分类。简单概括,我们通常使用的塑料并不是单一物质,包括了基本成分——高分子聚合物或称合成树脂,以及为了改进塑料性能的各种添加剂,如填料、增塑剂、润滑剂、稳定剂、着色剂等。

  塑料危害能够掌控

  伴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需求,人们逐渐意识到与自己密切接触的塑料虽然带来了种种生活上的便利,但塑料成分与添加剂中有害单体和各种分子物质的迁移,有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

  那么,塑料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吗?塑料由人类所发明,塑料的安全应用难道不能被人类所掌控吗?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刻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困惑,塑料由人类所发明,通过对其基本成分与添加剂有害物质的有效掌控,人类是有可能获得基本健康权益的保证。

  卫生部于1990年11月26日颁布了我国《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管理办法》,其管理范围涉及接触食品的各种塑料食具、容器、生产管道、输送带、包装材料等,也涉及到所使用的各种助剂。管理办法要求合成树脂及加工塑料制品应符合各自的卫生标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食品用塑料制品必须在明显处印上“食品用“字样。

  塑料基本成分单体的迁移量,与人类健康有关。部分热固性塑料加热时分子链发生交联,一旦成型后再加热也不会软化,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发生单体迁移,可以用于食品容器与食品包装材料。

  低温加热饮料瓶问题不大

  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塑料(PET)是用于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饮料瓶的材质,耐热至65℃,耐冷至-20℃,适合装暖饮或常温饮料。据调查,便利店中饮料加热柜的温度多控制在50℃以下,因此,低温加热,不用太过担心瓶装热饮会有塑化剂渗出。

  塑料加热确实容易变形,有研究报道饮料瓶连续使用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增塑剂,因此不要用来作为盛水容器。网上也曾经有报道,瓶装水在车内暴晒,会产生塑化剂等有害物质,但是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证实,完整包装的瓶装水在车内暴晒7天并无增塑剂析出,菌落总数未见明显变化。不过,如果是开瓶饮用过的瓶装水,由于外界细菌的进入,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

  唯一可进微波炉的是聚丙烯

  聚乙烯和聚丙烯两种单体沸点低,易挥发,一般不存在残留的问题。食品级低密度聚乙烯用于保鲜膜等食品包装,常温条件下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可能析出有害物质;而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出;因此,用微波炉加热食物,需要先取下保鲜膜。

  聚丙烯微波炉餐盒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加热的塑料盒,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是以聚丙烯制造,但盒盖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塑料制造,由于PET不能耐受高温,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加热。

  聚氯乙烯不能包装食品

  聚氯乙烯塑料(PVC)的软化或熔融范围只有75—90摄氏度,接触食品中的脂肪或在高温条件下,有可能析出氯乙烯单体,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对人体神经系统、肝脏、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氯乙烯有确切的致癌效应。因此聚氯乙烯塑料通常不能用于食品的包装。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氯乙烯单体应当≤1.0mg/kg。

  含双酚A塑料制品被限制使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生产2700万吨含有双酚A的塑料。1992年国外研究人员发现双酚A对哺乳动物具有弱的雌激素样作用,相关产品的环境和健康影响已经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双酚A(BPA)也称为2,2-双(对羟基苯基)丙烷,是制造聚碳酸脂、环氧树脂等材质的原料,双酚A能够使塑料制品具有无色透明、轻巧耐用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食品包装材料、餐具、婴儿用品等产品。大量产品中残留的双酚A能够迁移至食品中,也能扩散至水源或空气,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虽然目前医学研究对双酚A的饮食暴露是否导致健康危害存有争议,但考虑到动物实验的风险发现及低剂量暴露效应的不确定性,部分国家已开始限制含双酚A塑料制品的使用。欧盟相关部门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供1岁以下婴幼儿使用的聚碳酸酯瓶中禁止使用双酚A;其他与食品相关材料双酚A的迁移限值为0.6mg/kg。目前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定,聚碳酸酯食品容器中双酚A的迁移限值为2.5mg/kg。我国GB14942-199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规定了树脂料和成型品中酚的限量为0.05 mg/L。卫生部等6部门2011年4月20日颁发公告,要求自2011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聚碳酸酯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

  对塑化剂仍缺乏透彻认知

  塑化剂通常指邻苯二甲酸酯,是邻苯二甲酸形成大约30种酯类的统称,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19世纪30年代以来,邻苯二甲酸酯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增塑剂,还可用于农药载体、驱虫剂、化妆品、润滑剂和去污剂的生产原料。过去一直认为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毒性低而毫无限制地生产与使用,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人每年消耗的塑料达50—60公斤之多。在各种塑料制品中,特别是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提高塑料的强度,需要添加邻苯二甲酸酯,其含量有时可达产品的50%。

  邻苯二甲酸酯与塑料分子的相容性很好,但是两者间没有紧密的化学键结合,彼此保持着独立的化学结构,因此当塑料制品接触到食品中的水、脂肪时,其中的邻苯二甲酸酯便会溶入其中。

  尽管邻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但是人们的实际接触远低于实验动物的接触剂量。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邻苯二甲酸酯所致各种生物毒性的作用机制还缺乏透彻的认知,但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塑料制品向无毒、环保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环境激素”带来风险

  有研究报道,目前全世界有将近15%的育龄夫妇面临不孕症的困扰,其中来自男性方面的原因占到70%左右。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精液中精子数量几乎下降了50%。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激素,用作药品以及洗涤剂和印染剂。多年来,当科技水平的提高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时,人们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外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也蒙受着巨大风险。

  当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证实男性生殖健康问题,是由于多氯联苯醚、多环芳烃、酒中的塑化剂、饮料中的塑化剂、还是水瓶中的双酚A而产生。但是,人生活在环境中,集方方面面的环境风险暴露于一身,类似于肿瘤、生殖毒性等诸多原因不明性疾病,极有可能是不断接触和摄入种类繁多的环境污染物,与剂量累加的总成。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们追求健康权益的保证,还需要从解决环境与生活暴露的细节问题入手。

(责任编辑:futz)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也不对相关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分隔线----------------------------
fenge6
社区
kuang
 新浪微博
fenge6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fenge6
 《食品安全导刊》专区
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2014年6月刊
杂志订阅
在线投稿
杂志刊例
2013-03
2013-1~2
2012-12
更多>>
fenge6
关于网站 | 申请链接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意见建议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