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奶粉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婴儿,本来进货量不多,供不应求,目前没有收到要降价的通知。一罐洋奶粉的成本构成中,关税因素占据很小比例,即使要降价也降不了多少
从2013年1月1日起,特殊配方进口婴幼儿奶粉税率从20%降至5%,较最惠国税率降幅达75%。记者元旦期间走访上海部分超市发现,国外品牌奶粉价格并未下降,而特殊配方进口婴幼儿奶粉“由于市场份额较小,且关税费用占比奶粉成本较低”,无论是多美滋奶粉还是雀巢奶粉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未有调价计划”。
相关专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洋奶粉市场供需失调,现在是卖方市场,不可能因关税的下调而下调价格。值得注意的是,一位淘宝店主告诉记者,“不少家庭对于价格还是很敏感的,为几块钱讨价还价的不在少数”,此次下调部分进口奶粉关税,原本红火的代购市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洋奶粉不准备降价
此次关税下调,能否令洋奶粉价格有所下调?
《国际金融报》记者元旦期间走访上海部分超市。由于正值年尾,不少奶粉品牌都搞起了年底促销活动,或捆绑销售,或加量,或返还现金,或买一送一等,但洋奶粉的价格并未松动。记者在上海一些高档超市看到,货架上清一色的都是洋奶粉,而在大型购物超市,洋奶粉品牌份额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根据相关产品目录,惠氏、雅培、多美滋、雀巢、可瑞康等奶粉品牌旗下均有特殊配方奶粉。不过根据记者对上海部分超市调查情况看,特殊配方婴幼儿奶粉占比很少,价格也不低。“此类奶粉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婴儿,本来进货量不多,供不应求,目前没有收到要降价的通知。”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罐洋奶粉的成本构成中,关税因素占据很小比例,即使要降价也降不了多少。
雀巢中国上海分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黄圆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特殊配方在雀巢奶粉中的比例非常小,此次下调关税,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企生产压力,但由于原料成本不断上涨,洋奶粉降价的可能性不大。近期,雀巢中国也未有调价计划。
而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公关经理王慧颖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进口税率下调,多美滋品牌涉及两款产品,不过暂未实施调价计划。
供需失调格局不改
“此次关税下调,不能从根本上促使乳企降价。”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在销售成本中,关税占比相对较少,乳企的重点主要在销售费用上,由于近年来竞争压力增大,企业投入的销售费用也随之加大。
宋亮指出,面对市场竞争,大品牌开始渠道下沉,向三、四线城市铺货,超市、孕婴专卖店进场费每年都在涨。此外,由于消费者普遍存在“买贵”心理,促使乳企不断推出高价婴幼儿奶粉。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关税下降,将促使更多进口品牌奶粉进入中国市场。”宋亮告诉记者,这些年进口品牌奶粉连年涨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洋奶粉市场供求偏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进口品牌,使得进口奶粉市场供不应求,企业才敢借此肆意涨价,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关税下调后,更多洋品牌进入,有助于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
根据中国海关相关数据,去年前10个月,上海海关关区累计进口乳制品31.8万吨,同比增长43.8%,进口均价为每吨3725.9美元,同比下跌8.1%。洋奶粉进口量增价跌,终端却轮番涨价,部分奶粉更是从过去的“半年一涨”变为“一季一涨”。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相应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为153.79元/公斤。相对于两年间调价一次的国产品牌,按照公布最高涨幅计算,洋奶粉最高涨幅累计已超过60%。
红火代购市场或降温
受国产奶粉诸多负面影响,洋奶粉近年来销量在国内一直暴增,海外代购更是红火。此次规定,部分洋奶粉关税从20%降至5%,也就是说,一罐150元左右的奶粉价格将下降30元左右,这对于一些一直吃进口奶粉的家庭或许是个好消息。
记者昨日在淘宝网上搜索“代购 奶粉”,有高达7万余个搜索项,记者咨询一家代购网店老板了解到,“在销售中发现,因为用量比较大,不少家庭对于价格还是很敏感的,为几块钱讨价还价的不在少数。如今国家下调进口奶粉关税,代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次下调关税,奶粉代购行为肯定要降温。”宋亮告诉记者,奶粉代购,主要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奶粉纯进口,一个是价格相对较低。随着关税下降,正规渠道进口商进口奶粉价格与代购价格差有所缩减,加上网上代购行为不能够完全保障安全,因此,代购行为多少会降温。
与此同时,有经销商直言,此次降低关税肯定会对国产品牌奶粉造成更大冲击,但一切还得等政策落地才好评判。
“国产奶粉的问题,不是短期能挽回的。随着越来越多进口品牌的进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进口品牌向国产品牌主阵地的三四线城市推进,未来国产品牌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宋亮说,但由于国产品牌大部分企业也选择进口原料,加上渠道优势,国产品牌奶粉仍能保持增长。
宋亮预测,未来,市场仍然是以大品牌、大企业为主,中小规模乳企终因销售费用过高,盈利空间有限而退出市场。
食安中国
(责任编辑:yan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