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网上搜索了有关“食用油塑化剂”这一关键词,发现和这位读者有相同疑问的人还有不少。关于桶装食用油是否含有塑化剂的质疑其实早在2011年台湾塑化剂毒饮料一事被披露后,就已引起关注。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历曙光对食用油中塑化剂的迁移做过多年研究,并发表过《食用油及其加热产物中肽酸酶类增塑剂的分析》报告,他通过实验发现,当含有增塑剂的塑料制品接触到食品中所含的油脂等成分时,塑化剂便会溶入这些成分中。塑料中塑化剂的含量越高,可能被溶出的增塑剂数量就越大。
他的科研小组在对市面上的桶装食用油进行测定后发现,食用油中含有塑化剂的现象比较普遍,且以“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脂”这两种增塑剂为主。但历曙光教授也指出,从目前来看,塑料包装中迁移出来的塑化剂的量非常少,由于人体有代谢功能,可在24至48小时内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样微小的量还不足以带来危害。
记者也就这一问题采访了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他表示,塑化剂易溶于油,如果是聚氯乙烯塑料桶,的确可能含有不少塑化剂。但这里除了考虑塑料种类,还需要考虑油的食用量。他指出,影响健康的是摄入的塑化剂的总量,由油中的含量和食用量共同决定,如果没有具体数据,只凭猜测推理,意义不大。
记者注意到,2011年6月《新京报》曾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所研究员刘兆平表示,2011年已把塑化剂纳入风险监测中,且主要检测家庭食用油中是不是含有塑化剂以及塑化剂在食用油中的溶出度。但也有报道指出,目前监测食用油中塑化剂含量在技术上还存在困难,即检测试剂中本身就含有塑化剂,检测出的塑化剂可能并非源自食用油样本本身。
我国对食品容器、包装饮料用助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有相关卫生标准(GBGB9685-94),规定“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脂”两种主要塑化剂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分别为35%和50%,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但如果是正规厂商按正常标准生产的塑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应该是微量的。如消费者对此仍有顾虑,建议买回食用油后自行倒入玻璃瓶换装,以求减低塑化剂渗透的机会。(
(责任编辑:fu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