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微博认证为中共寿光市委宣传部的“蔬菜之乡——寿光”,则转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寿光是全国蔬菜的集中产区和集散地,寿光蔬菜的质量安全关系全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打造让全国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寿光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细心的网民还发现,“蔬菜之乡——寿光”还曾出现在相关新闻的评论中:“首先我们欢迎并非常感谢各地媒体记者对寿光蔬菜进行监督采访,但也请某些媒体记者不要滥用你们的权利,胡编稿件,请你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新闻。”
网友担心“谣言伤农”
实际上,不只是寿光官方对这则新闻颇有微词。近年来,在历经数次“谣言伤农”的事件之后,再次面对如此负面报道,一些网民显然有些担心。
网民“一只飞行鱼”就在网上预言:“寿光菜要完蛋。”而另一位天津网民则写道:“不知道这篇报道又会使多少农民没饭吃,流泪。”网民“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也称:“消息一旦有假,菜农就是最大受害者。他们也是普通百姓,也是弱势群体。”
尽管蔬菜市场暂时没有对新闻作出太大反应,但网民们也并非是杞人忧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早在2006年,“西瓜注射红药水”的谣言在广州流传开后,当年瓜农收入惨淡。但事实是,注水西瓜非常容易腐败,根本禁不住存放,卖注水西瓜无疑是做赔本生意。
然而,今年夏天,这条谣言再现市场,令消费者和瓜农各有不安。
在谣言中“中枪”的不仅仅是西瓜,还包括“致癌香蕉”、“生蛆柑橘”等。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是在已经“伤农”之后,才浮出水面。
那么,《中国经营报》的这则报道,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事实呢?
在部分网民眼中,答案是否定的。有人认为,报道署名“伊凡”,并非记者真名,体现了报道者心虚。此外,还有网民觉得,报道的消息源不够,问题可能被“夸大”了。
“有些人心怀叵测,别有用心,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寿光人,从小吃自家大棚里的菜长大的……”网民“真爱永恒2354489801”的这句话,针对的是报道中一位环保人士的描述。这位寿光环保人士并未具名,但他透露,自己在寿光做菜农的亲戚“从不吃大棚里的菜,而是单独留了一个菜园子给自家人食用”。至此,他便不再对蔬菜放心了。
多家网站在转载《中国经营报》的报道时将“菜农不吃大棚菜”从文中提出,放在标题位置。
然而,网民们的质疑,也并不能消除报道中寿光蔬菜的糟糕形象。尽管《中国经营报》提及的环保人士、知情人士、曾在寿光做过农药残留检测的人士、寿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一位技术人员都没有具名,但其消息源亦不乏权威人士。
监管确有漏洞
山东寿光农业局局长杨维田强调,“山东省寿光市的绿色蔬菜基地和有机蔬菜基地都受到严格监管和规范,并进行资格认证,一旦发现农残超标问题,就会取消这些基地的绿色认证或者有机认证”。
但他也同时承认,由于人力有限,主管部门只能通过抽检方式监管批发市场上的蔬菜农药残留情况。
这与《中国经营报》记者收到的爆料不符——“所有运往外地的蔬菜中,经过检测的最多不过10%,至少有90%的蔬菜未经检测就被运往外地”。
记者随即向杨维田求证此事,得到否认后,后者“并未介绍更多的详情”。
除了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中国国家绿色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忠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商务部要求蔬菜的农药残留至少必须做到无公害要求,直至有机要求,然而即便强调再多,执行力仍有缺陷。”
他认为,这种缺陷不仅表现在用于蔬菜检测专项资金的缺位,同时政府部门对蔬菜产品源头检测的把控也不严。
两位人士不谋而合地道出了绿色蔬菜的认证困境,这也引起了不少网民的担忧。他们也纷纷出招,试图求解这道难题。
或许是知道寿光蔬菜很多销往北京,网民“千里之秦人”呼吁从终端市场上把关,“加强北京市场上的蔬菜检测”。
而网民“实事求是以诚相待”和“再次突破”都认为,责任还是出在寿光相关部门。前者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人的本性,缺少约束处罚人人都可能干坏事。”后者则意味深长地评论道:“管理人员要加大监管力度,如果再不作为,让我们吃有毒蔬菜,那我们也没办法,提醒你们别戴表。”
求解蔬菜安全难题
另一位北京的微博用户认为,“万事都在‘良心’上”,与其花钱购置检测设备,不如把钱直接奖励或补贴给农民,“让农民‘衣食足,知荣辱’以至于讲良心,大家才有放心菜吃”。
不少网民为农民叫屈。“农民不容易,种菜除了本钱,也不挣钱。只是钱都让谁挣走了,路桥?无良奸商?还是官商?”网民“石嘴山民勇斗腐”发问。
还有网民称,在农业生产中,专家的指导作用也不可或缺。在不少农民由于缺乏相应的农技知识,停留在“凭感觉”打农药的情况下,专家们不能“拿钱不干事”。
就像近年任何一篇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一样,在对《中国经营报》的这篇报道的网评中,也不乏“缺乏安全感”的声音。
网民“落伍的人_SZ”在微博中悲观地写道:“现在的食品安全环境,不装聋作哑没法活啊。”
事实很可能并没有如此严峻。但有网民在事实仍疑云笼罩时,已经迅速捕捉到了各种“商机”——不仅有人开始推广某某“农夫市集”的有机绿色食品;还有人灵光一现:“赶紧研发出来家庭用的农药检测仪,肯定有市场!”
(来源: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