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酸奶竟掺有用破皮鞋制成的明胶?一时间,关于老酸奶和果冻掺入工业明胶的消息在网上疯传。人们纷纷惊恐不已,难道真的是“扔了双皮鞋,转眼就进了肚子”?
生活中,我们喜好稠的酸奶,觉得那样的有营养,更好喝;我们喜好水煮肉片中嫩嫩的肉片,那样吃起来更带劲……那么,我们如何选择那些美味,又如何去面对这些添加剂呢?
专家喊冤
食品添加剂被“冤枉”了
三聚氰胺、苏丹红和瘦肉精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
目前市场上97%的加工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一顿早餐,一个面包,一杯牛奶,就可能有几十种添加剂被吃进肚子里。但是吃了这么多年,没听说谁因为吃这顿充满添加剂的早餐而出问题。然而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矛头又都直指食品添加剂。一时间,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警惕升至顶点。其实,这里面难免有些小误会。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其中香料、香精类的最多,达到1800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增味剂、防腐剂、香料等。“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说,“食品添加剂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
罗云波认为,“其实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不可谓没有花力气,从政府各个方面,从各项指标来看,应该都还是在提高,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基本消费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如果不要食品防腐剂,那常说的黄曲霉、赭曲霉,这些都是强致癌的物质,它们就会滋生。”
在罗云波看来,添加剂的名声是被一类非添加类的物质败坏的,“比如说三聚氰胺,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和瘦肉精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但是被不法商家添加进食品中牟取暴利,食品添加剂太冤枉了,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本身是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保证食品的安全,作用很重要。”
揪出真凶
不良商家为钱黑了心
蛋糕里根本没有蛋 红烧肉怕坏间接加“作料”
虽然专家一直在为食品添加剂喊冤,但并不表示现在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跟添加剂无关。有专家称存在“三宗罪”:把非法添加物当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超量食用、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实际上,正是这些非法添加物和滥用添加剂行为导致人们误将食品添加剂比作“毒药”。
长期从事食品添加剂研究的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副秘书长、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吉鹤立教授表示,现在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改善加工性能,提高食品产品的品质,而是为了降低成本。
他举例说,有些蛋糕店做的蛋糕,可以不放一个鸡蛋一点牛奶,他们用一种叫蛋糕油的东西,这种食品添加剂由含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植物油和乳化剂混合而成,虽然有产品标准,可以在食品中使用,但这样做出的蛋糕如果长期食用,临床试验证明易患心血管疾病。
吉鹤立还透露,最容易有“猫腻”的是复配食品添加剂。在复配食品添加剂中,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会滥用《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的“带入原则”。什么是“带入原则”?为使食品添加剂使用更合理,《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规定: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
他拿红烧猪肉的加工制作举例说,肉类制品中不允许加入一种叫苯甲酸钠的防腐剂,但红烧猪肉里要使用酱油,酱油为保鲜,是可以使用苯甲酸钠防腐的,但有限量。肉制品中因为使用了酱油而含有少量的苯甲酸钠,不违规。但有些肉制品生产企业会要求供应酱油的厂家多添加苯甲酸钠,为其肉制品防腐。酱油生产厂家不敢不添加,否则就失去了客户。而且在肉制品检验中,根据“带入原则”可不将苯甲酸钠写入标签,检测机构也不予检测。
他还透露,在复配食品添加剂中被添加得最多的是防腐剂和色素、护色剂等,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滥用,人体摄入的总量多了,就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他山之石
国外无论从制度、监管,还是原料选择上都很严格。
美国
据统计,美国三亿人口,使用了全世界食品添加剂的四分之一,但是其添加剂用法定得很细,食品配料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部分,这是美国与大多数国家对食品添加剂定义的不同之处。美国法律规定,由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直接参与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制定和管理。一种添加剂在被批准使用的同时,FDA会详细规定“这种添加剂可被添加到哪些食物里”、“最大添加量是多少”、“标签上应该怎么写”。并且每隔若干年后,其安全性会被重新评价和公布。如有研究显示某种添加剂不安全,或人们的摄入量发生巨大改变,FDA都会重新对这种添加剂进行“审查”。
欧盟
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欧盟规定,在食品标签上必须按比重的顺序列出所有成分,并不得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产生误解。香料可标示为“香料”或更准确的名称(如香兰素),同时要求特别注明转基因有机物配料、包装气体、甜味剂、阿斯巴甜和阿斯巴甜与安赛蜜混合物、糖醇、金鸡纳霜和咖啡因这些成分。德国要求生产商把面包里所有添加剂的成分都标出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日本
日本认为天然的不一定就安全。在食品加工环节,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的食品健康影响评价,具体方法是确定每种添加剂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并经动物实验得出毒性测试结果,以此为依据确定人每天允许摄入量。另外,日本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名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日本禁令还提醒,虽然食品添加剂开发的趋势是天然营养,但并非所有天然提取物都安全。日本的这种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提醒
不要盲目迷信
“不含添加剂”
我们还需要警惕那些号称“不含”添加剂的食品。一些标明无添加、无防腐剂的食品我们能相信吗?大家在选购这些食物时最好不要被包装所迷惑。
1、“不含防腐剂”?
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香精、色素、发色剂、增鲜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也就是说,不含防腐剂,并不能保证它是“纯天然”状态。
很多食品天然就是不用防腐剂的,比如罐头,比如一些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还有一些极干的食品如方便面、挂面等。因为罐头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同时又密封起来,让外面的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有的食品,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细菌没法繁殖,大量的盐和糖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百分之零点几的防腐剂厉害得多。比如说,一些酱油、咸菜等宣称不含有防腐剂,通常都是那种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所以,“本品无防腐剂”不应当成为消费者优先购买某种产品的主要理由。
2、“不含人工色素”?
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材料当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含有一些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物、红曲色素、紫胶红等来源于天然食物的色素。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天然色素比较令人放心,但在提取过程中,也不排除含有微量的有机溶剂残留。只要合乎相关产品标准,本来是不必介意的。但问题在于,产品的浓重颜色是色素带来,也就意味着其中的原料并不那么“纯天然”。
比如说,商场中常见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之后才发现,它含原果汁只有差不多20%。也就是说,其中80%的内容,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混合而成。尽管用的是天然色素,但还是误导了消费者。
3、“不含蔗糖”?
这种说法常常见于糊粉类产品、饼干、点心之类。它们的包装上写着“不含蔗糖”,也就是说,不含我们日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到这种表白的吸引。其实,这可真是一大陷阱。
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制淀粉能引起的血糖上升速度已够快,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糊精、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样样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产品营养素含量更高。问题在于,它们常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的错觉。
4、“不含味精”?
西方的产品比较喜欢做“不含味精”这种说明,似乎味精是“洪水猛兽”。不过,的确有少数人对味精中的谷氨酸钠比较敏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于是就有很多所谓不含味精的产品应运而生。然而,很多专家提示,不含有味精,不等于不含有谷氨酸钠这种成分,更不等于不含有人工增鲜成分。
这是因为,现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增鲜剂品种太繁多了。除了味精,还有核苷酸钠、有机酸钠、鸡精、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等。各种鲜味的水解物、提取物当中都含有相当多的谷氨酸钠,其实和味精也差不了太多。那些怕味精的人,需要控制食物含钠量的人,都要仔细看清楚。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宣称都没有意义。比如说,一种粉丝产品说“不含明矾”,至少说明吃了它不会受到铝的危害。又比如说,很多消费者很希望有中式肉制品能宣称“本品不含亚硝酸盐”,因为现在这样的产品太难找了。
结语
香甜松软的面包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超市的面包如果没有面粉改良剂,不到一天就会变得干硬;没有防霉剂,不到两天就会发霉;没有甜味剂和增香剂,就不会那么的香甜可口。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食品添加剂能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作为消费者,只要不买“三无”产品(无厂名无厂址无卫生许可证),应该就可以放心大胆的食用了,一看包装,不要太劣质;二看厂家厂址等信息;三看合格证,QS标志一定要有;四看生产日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