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默默无闻很长时间的老酸奶可谓出尽了“新”风头,与早前质疑其营养价值相比,这次的风头似乎来得更急更猛: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其微博中表示,劝“各位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随后经济观察报记者朱文强,也在其微博上发出回应:“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了,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微博发出后,有网友猜测,微博指的是老酸奶和果冻中的增稠剂,有可能就是用皮革炼制的工业明胶。虽然朱文强和赵普分别于当天中午和傍晚相继删除了相关微博,但两条微博还是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截至当日17时30分,赵普的相关微博已被转发了近13万次。
搭着老酸奶的“顺风车”,“明胶”在事隔两月之后又“火”了起来,不过与2月份天津地区出现的“注胶虾”相比,这次的“破皮鞋变老酸奶”受关注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也更大,老酸奶和果冻的“明胶门”一触即发。
和“注胶虾”的新闻刚出现时一样,“明胶门”关注的焦点也是“到底添加的是工业明胶还是食用明胶”。接着,“注胶虾”的焦点转变成了“有没有注入食用明胶”,随着相关部门的介入,对市场进行清查,“注胶虾”很快消失在公共视野之中。同样,“明胶门”的焦点也转变成“敢不敢添加”、“添加是不是行业潜规则”。随着几大乳企回应,专家澄清,到最后三协会的正名,最后的指向越来越明确而且一致:各大乳企犯罪成本太高不敢添加,主流品牌不会添加,行业潜规则一说系夸大。事件就此告一段落,“明胶门”来得急,走得也快。
但笔者认为,此次“明胶门”不应该就此结束,不了了之。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不相信对乳企、专家与协会的说法,更不是怀疑“行业潜规则一说系夸大”这一结论,而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两位微博发出者皆为实名认证,作为当事人,既然能够爆出“明胶门”,态度很明显,他们选择的是“相信”。而随即而来的各大乳企、诸位专家和几家协会,态度也比较明显,他们选择的是“不信”。这就产生了“信与不信”之间的矛盾。与“不信”的一方纷纷表态,且呼声越来越高相比,“相信”的一方除删除相应微博外,他们再也没有任何的动作与表示。表面来看,“不信”的一方似乎是用“人多势众”和“呼声高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样的结果,即便公众接受了,两位当事人呢?微博中的“不细说”为何不细说出来?即使搞错了,在某种意义上说,两位当事人也属于公众人物,出来辟谣甚至道歉的态度应该有吧。
其二,乳制品是个“伤不起”的行业,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曾使整个中国奶业跌倒谷底。此后每每出现问题,不仅刺痛每个消费者的神经,也让各大乳企噤如寒蝉。一个又一个关于乳制品的“负面消息”,不管是真还是假,众多的消费者都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一次的“明胶门”,可以说再一次对其作了证明。这样的态度,不仅会伤害消费者,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也是一种伤害。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次“明胶门”事件都应该再继续下去,到底有无其事。如果有,不仅给两位当事人的正义呼声带来公道,更为众多的消费者带来了健康;如果没有,它就是第一次关于乳制品行业较大的“负面消息”经查不实的情况,对于公众来说,并不是乳制品一出事就是真的。
对于广大乳企来说,这是一种利好。所以,有或没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三,无论乳企、专家,还是协会,“不信”的一方还需要做出更为细致的说明。对于乳企来说,一句“所用工艺都符合国家标准”,并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回应,毕竟之前出现乳制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宣称的也是“所用工艺都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多道工序保证质量安全”,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老是用同样的说法难以让消费者彻底信服。对于专家来说,一句“这可能是个别小企业的个别行为”,也难以完全澄清。一方面“可能的行为”表示有存在的可能性,既然有可能就要进行清查;另一方面,自从乳企换证后,广大不达标的小企业已经被叫停了,剩下的都是规模相对较大的正规厂家,为何还会有“个别小企业呢”?对于协会来说,一句“主流品牌不会添加工业明胶”,并不能算作是彻底地为老酸奶正名。“主流品牌不会添加”会给人以回想的余地,那些非主流品牌呢?更需要正名的是,走进各大商场、超市,货架上所销售的老酸奶,就没有小品牌的存在,哪一个不是大品牌?
所以,笔者看来,要想让公众真正消除对老酸奶和果冻“明胶门”的质疑,多个方面还有多个工作要做,不应该就此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