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联系我们 fenge2
logo
虚位以待
 当前位置 您当前所在位置:食安中国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商家无德“添”乱 百姓“办年货打怵”

时间:2012-01-13 15:59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
商店卖的零食和饮料里面几乎都含有 食品添加剂 。 料称,现在有97%的加工食品含有添加剂。一支雪糕中含16种食品添加剂,一袋方便面中有14种其实,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目前,擅自扩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过量使用
电子杂志     

                                                                                                                                                商店卖的零食和饮料里面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

    料称,现在有97%的加工食品含有添加剂。一支雪糕中含16种食品添加剂,一袋方便面中有14种……其实,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目前,擅自扩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本身质量有问题的添加剂等,已成为食品添加剂的三大主要问题——

  春节将至,人们开始忙着置办年货。然而,家住大庆的张大爷却犯了难,因为,对非法食品添加剂问题的疑虑刚有点消除,又一波“毒食品”的浪潮袭来:有多家奶业企业陷入“致癌门”。

  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大打击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力度,但受利益驱使,一些不法生产加工企业和商贩依然“添”个不停。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之类,层出不穷的事件让消费者心生恐惧。

  张大爷不由地感叹:“唉,现在真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连办年货都有点打怵了!”

  像张大爷这样心存忧虑的人,不在少数。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食品添加剂呢?

  非法添加剂是“祸首”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它本身具有可食性,规范使用是安全的。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大都是非法添加剂惹的祸。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已成当下食品安全的“原罪”,演变成了一场食品领域的“人造灾难”。

  有资料称,现在有97%的加工食品含有添加剂。一支雪糕中含16种食品添加剂,一袋方便面中有14种……其实,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目前,擅自扩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本身质量有问题的添加剂等,已成为食品添加剂的三大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有90%多的人对食品安全现状表示担心,有70%的人认为食品添加剂滥用是造成食品安全状况不尽如人意的要因。

  从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的类别来看,2011年,由非法添加剂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舆情突出,在53起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案例中占50.9%。

  典型的如瘦肉精、台湾塑化剂、牛肉膏、墨汁粉条、山西陈醋勾兑、毒豆芽、染色花椒、毒血旺、北京香精包子、上海染色馒头、小肥羊火锅底料添加剂等。非法添加剂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有专家称,食品添加剂泛滥是生产加工企业的问题,食品加工小作坊是食品加工企业使用非法添加剂最乱的源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生产食品企业4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2.6万家,占市场的比例只有5.8%;有35万多家企业则是10个人以下的企业、小作坊。

  非法添加堪比投毒

  有人曾编过这样一句顺口溜:“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

  是啊,我们每天吃进的食品添加剂,有多少是规范添加的,有多少是非法添加的,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当今的非法添加剂已经无孔不入,让人防不胜防。

  更可怕的是,有些知名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食品也不让人放心。一些小作坊和黑加工点生产的食品,就更让人担心了。

  那么,非法食品添加剂被人体摄入后,究竟都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食盐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但如果一次性大剂量地食用,就可能造成人急性死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剂量决定危害”,可见适量和规范是多么的重要。

  医学专家说,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有可能使人患上癌症,虽然在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产生,但是积累到一定数量和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如色素摄入过量会造成人体毒素沉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伤害。食品五彩糖色素使用超标,长期食入后会对人体主要脏器造成损害,尤其危害儿童的健康发育。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称,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将不可逆转。因为,人类自己添加到食品中的一些添加剂,会成为导致基因突变的“诱变物质”。

  众所周知,几十年前,人们身边患癌症的多是老年人。而今天,几岁孩子被癌症夺去生命的病例已屡见不鲜。这就是基因发生突变的恶果。基因一旦突变,想修复都难。所以,使用非法添加剂堪比投毒。

  别妖魔化了添加剂

  如今,一谈起食品添加剂,人们就骂声不断。其实,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非法添加剂。

  有专家称,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加工业,就没有丰富、多彩的食品种类。一顿“早餐奶+咖啡+面包”,就含11种食品添加剂。

  其实,人们更多地是混淆了非法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把一些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了食品添加剂的头上,让食品添加剂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

  因此,我们无须谈“添”色变,而应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知道,很多情况下,没有食品添加剂会让食品更不安全。

  比如防腐剂,如果取消,方便面保存不了多久就会变质,果冻过两天就没法食用,超市货架上的好多食品都不能很好地得以保存。

  不少消费者之所以对食品添加剂心存芥蒂、谈之色变,是因为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已经开始弄不清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什么是非法添加剂了。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孔雀蓝……这些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化工原料和化学染色剂等非法添加剂。它们出现在食品中,是被不法生产者添加进去的 。

  目前,食品非法添加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把非食品原料当做食品添加剂,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二是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漂白剂等。

  那么,到底该怎样识别食品中的添加剂?

  专家讲,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认清“原色”食品再购买。食品外表异乎寻常的光亮和雪白,或体积肥大,可能会有问题;颜色过分浓艳的,也可能存在滥用着色剂问题。同时,专家还告知消费者,如果希望了解食品添加剂信息,一定要看清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尽量买含添加剂少的食品;要尽量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加工度越高,添加剂也就越多。

  当然,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认识需要个过程。食品中化学添加剂的科学、合理应用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专家建议,生产加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多用“减法”。

  同时,专家还建议消费者,不妨了解一些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比如,不要认为天然色素就安全。因为,在提取过程也不排除含有微量有机溶剂残留。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合成的毒性小 。

  相关法律亟待规范

  因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究其原因,是利益让一些不法者铤而走险。

  据不法者供述,有些食品加了添加剂,不仅能获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的青睐,而且还能获得更高利润。

  有饭店老板说,“作为饭店,我们需要在食品的色、香、味上多下工夫。因此,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一些卤肉,没有亚硝酸盐,色泽就不那么鲜红漂亮,顾客的食欲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让顾客有食欲,厨师就往里面多加亚硝酸盐。”

  有法律专家称,“由于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遏制,而最终成为业内‘潜规则’,不法分子就不会觉得可耻,市场秩序也由此出现了混乱。”

  商家“为利无德”如一面镜子,实则照出了食品监管制度上的漏洞、社会道德失守的不堪现实。

  当前,法律法规滞后,现有法律法规不能涵盖整条食品链;部门职责不清,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分段管理模式,涉及到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10多个部门;检测标准滞后不全,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我国则有多项“服役”超过10年。

  因此说,强化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适用性、操作性、惩罚性非常重要。

  美国规定,只要有制假售假行为,不论金额大小,都构成犯罪;日本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把食品中残留农药的“肯定列表制度”,将设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对象由原来的288种增加到799种。

  有专家建议,要遏制食品添加剂滥用,就应当细化使用规范,不能再是“糊涂账”;要追究因滥用导致危害的相关人的刑事责任,对监管失职人员也应追究到位。关键要在法律层面进行严管、重罚,让违法者倾家荡产,付出惨重代价。此外,媒体和教育机构也要多进行科普知识和正确信息的传递,引导公众理性认识食品添加剂。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也不对相关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分隔线----------------------------
fenge6
社区
kuang
 新浪微博
fenge6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fenge6
 《食品安全导刊》专区
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2014年6月刊
杂志订阅
在线投稿
杂志刊例
2013-03
2013-1~2
2012-12
更多>>
fenge6
关于网站 | 申请链接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意见建议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