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在2011年绝对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热词。回顾这一年,在无数的新闻里,在十几亿公众的心中眼中,在菜市场、在超市、在餐桌上,无时无处,它似乎都是一个活跃分子,伴随着我们左右。那么,作为一个以前就一直存在的名词,为什么偏偏在2011年突然“火”起来,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食品添加剂”这一年来的“是是非非”。
一、添加剂成为“众矢之的”:都是“非法添加”惹的祸
在百度搜索中,食品添加剂被定义为: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共2000多个品种,归属为23个类别。在2011年之前,添加剂也广泛地存在于各种食品当中,只是未被广大普通消费者所熟悉和了解。然而,就从2011年1月开始,随着媒体的报道和频频曝光,“食品添加剂”突然之间就成了“洪水猛兽”,掀起了一场场黑色风暴。一般的消费者也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知道了一些专业名词,如瘦肉精、牛肉膏、飘香剂、着色剂、塑化剂等等,闲谈之间也随意能说出几个跟添加剂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化学火锅、染色馒头、双汇瘦肉精、骨汤勾兑门等。更甚者,由于没有时间、精力或条件了解全部真相,更是谈“添加剂”色变,仿佛只要加了添加剂的食品便是不安全的,还有的进而认为所有的食品都有毒。殊不知,在这些事件里,“食品添加剂”完全成了替罪羊,她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完全是“非法使用和非法添加”惹的祸。
1.跟食品非法添加有关的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如果把这一年来所发生的所有跟食品非法添加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都罗列出来的话,也难怪消费者会产生认识上的失衡。
一月:中国青年报曝光长沙化学火锅,称湖南某电视台记者在长沙黄兴路步行街火锅店卧底发现,商家在火锅底料中普遍加入了“辣椒精”、“飘香剂”、“一滴香”、“火锅红”等添加剂;
三月,央视在“3.15”消费者日曝光了“双汇瘦肉精事件”,称记者在江苏南京、河南孟州等地发现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瘦肉型”猪肉,其实是在生猪养殖时加入了“瘦肉精”,而河南孟州等地的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却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
四月,温州"染色馒头"曾售学校"柠檬黄"等添加剂全有;
五月,台湾塑化剂
七月,央视曝光硼砂萨其马,味千陷骨汤门;
九月,北京四包子铺隐蔽制馅使用不明香精涉嫌非法添加。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但实际上据媒体曝光的还有不少,包括路边烧烤摊烤翅用四五种添加剂,南京曝“肥肉精”,很多奶茶用香精调配,面馆用“牛肉膏”添加剂90分钟即让猪肉变牛肉,广东染色燕窝检出强毒亚硝酸盐,厕所里造假酱油凭感觉添加化学品,西瓜添加催熟剂,山东肉羊第一镇瘦肉精泛滥,等等。似乎,食品的某一个领域都有可能牵涉到添加剂的问题。如此密集或者说长期的曝光,自然让消费者感到心里不安:食品添加剂到底怎么了?公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几乎在每起事件中,大家看到都是某某使用或者添加了哪些添加剂,却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这些添加剂是商家违规、非法使用的,包括过量使用,包括添加剂来源不明、不合格,或者,所用添加剂根本就是被国家法规明令禁止的。可是,消费者并不是业内人士或管理者,又如何知道哪些添加剂可用,哪些又不可用?可用又可用到什么程度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