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现两次大的食品安全修改国家标准开倒车现象,让人忧思我国的食品标准制定是否已被大企业所挟持。公众屡屡质疑食品新国标,也说明目前食品安全标准只在小圈子内转,只在部门、企业、专家之间“关门讨论”存在致命缺陷。只有增加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更多融入消费者的声音,设立防火墙,才能防止新国标被“少数企业”所绑架。其实这已不是第一次开倒车,几个月前出台的新乳业国标,也曾引起公众的愤怒,被质疑搞出一个世界最差的乳业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新标准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受益者很明显只有企业,其实这种新国标的下降有不少副作用。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11/28)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其一是新国标不利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新国标下允许病菌存在,不利于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太低的国内标准,易使企业不思进取,窝里横,但由于其满足不了国际标准,只能止步于国门。或者是把好产品卖国外,让国人消费公司差产品。各国的经验证明,一国的标准越高,其产品越具竞争力;相反,标准越差,其竞争力也越差。
其二是新国标下降不利于行业竞争与鼓励创新。一个好的国家标准,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激励企业创新的。严格的国家标准,让那些勇于创新,找到节约资源手段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比如德国与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制定出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不少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找到新方法来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在竞争中胜出,而那些不达标者被淘汰。10年后,当其他国家也制定出同样高的排放标准时,由于德国与日本企业已取得了先机,掌握了大量的减污技术,从而向其他国家输出技术与设施,赚得盆满钵满。以色列由于缺水,本国对用水标准比其他国家严格得多,一大批企业通过研发找到高效用水技术,大大节约了用水。现在世界上节水农业设施不少都是以色列的公司生产的。国家标准并不是去满足那些差的企业要求,而应该通过高的标准,使企业勇于创新,从而生产出更安全的产品来。
其三是现在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安全的标准当然期望更高。而新的标准却降低,这极不正常。
屡屡爆出食品新国标的倒退,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修改制定过程中存在着重大缺陷,那些看似完善的标准修改程序往往经不起推敲。比如,小圈子的专家会议讨论,那些参加会议的专家邀请标准是什么?能否能够做到把不同意见的专家都邀请到?是否可以把这些参加会议专家的意见向公众公示出来?让公众监督这些专家有没有企业利益?再比如在标准征求意见过程中,如何避免相关企业的游说?近年来我们已看到不少大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游说来干扰各种标准的制定。大企业财力雄厚,也有能力去游说。而相关的专家与标准制定者并不多。过去我国在面粉增白剂取消与否的争论上,已让我们见识了一些大企业在游说方面往往不择手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