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众谈‘添加’即色变,其实添加剂本身是无害的。不然我国各项法律早已经取缔了。”针对日前食品添加剂问题频出现象,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于小冬认为,比起添加剂本身带来的问题,真正的症结或许存在于人的心理恐慌,而这种恐慌,源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缺乏,从而造成跟风的社会恐惧感(5月23日《中华工商时报》)。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讨论,现在一般集中于有害与无害上。其实,添加剂的要害在于“透明和不透明”。
按照于小冬所说,添加剂本身是无害的,但添加剂也未必是有益的吧。现在的问题是,公众选购,根本不知道入口食品到底含不含添加剂,含什么添加剂,含多少添加剂。既然各路人马都在喊添加剂无害,那为什么食品不标明添加剂含量呢?从保证消费知情权来看,现在公众对于添加剂极端敏感,他们有权了解自己所购食品的真实状况。
而商家应该尊重公众“透明消费”的需求,应该提供食品所含添加剂说明。如果商家注明:某种食品含有什么添加剂,含有多少添加剂,把选择权交给公众,那么起码证明血管里流淌着道德血液。否则,连透明都不能保证,凭什么让人相信无害?
如今,关于添加剂,“无必要不添加”已成为共识。但同时,也应明确“无透明不添加”,还应成为强制性标准,不仅添加剂“应标尽标”,而且标则清晰,含量准确,名称统一,便于公众知情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