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高彦详教授向记者介绍,1981年,为了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我国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81);后来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制定了新的GB2760-2007标准,今年我们再次修订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即GB2760-2011。“过去是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现在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高彦详说,“这都是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标准来使用添加剂,如果不按照这个范围和量,就是违法的。”记者观察到,在这份国家出台的名单里,23类易滥用添加剂里主要包括色素、香精、漂白剂、防腐剂等。
高彦详向记者表示,食品添加剂应用相当广泛。在饮料当中,需要调整色泽,会用到色素。据了解,现在有些国家使用天然色素,美国是合成的,日本是天然的。它们主要是给产品好的外观,因为加色素和不加色素产品在外观上完全不一样。而从香味来讲,很多标签都注明使用香料和香精,例如饮料,包括果汁饮料都会添加香精和香料,它也能给产品一种好的口感。还有滋味,比如方便面里的调料包和酱料包都有增味剂的成分,这能让人们喜欢这些产品。
小作坊、小企业应加强监管
高彦详表示,一些滥用添加剂的食品,比如漂白生姜和用了漂白剂的开心果和银耳等,好多小作坊生产出来的,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本身这个企业很小,又没有大工业化生产。”高彦详解释道,“如果是工业化生产,这些东西肯定不会添加,或者说是不容易添加。”他认为,现在报道的染色馒头其实很危险,是因为对这些小作坊没有办法监管好。由于这些小作坊的流动性和隐蔽性非常强,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国家很难统计我们到底有多少企业是做工业生产的,如果说大的企业可以统计,但是小的,比如管理炸油条的摊铺就很难。油条当中其实也有膨松剂,如果不加,油条就不好吃。”
食品添加剂“量”很关键
食品添加剂强调使用的量和范围,这也是考虑到人体健康,考虑到安全。高彦详说:“我们日常使用的酱油和醋,要考虑整个人群的消费量,根据这个量和频率来制定最大使用量,这样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就不会造成安全问题,这是经过科学评估的。”据了解,不仅是我国,其他国家也在进行评估。每一种添加剂都会制定它的安全评价指标,比如说GB2760-2011和ADI(acceptabledailyintake,即每日容许摄入量),这些都是有科学的依据。“不是说大家认为只要食用了添加剂,就会对人体的脏器、中枢神经造成影响,一说到添加剂就说不健康。”高彦详表示,“添加剂应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合法使用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违法的、大量地使用就容易引起质变,所以大剂量的添加我们是不提倡也不允许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小松认为,对于量的规定,要考虑到人体可以代谢和排出体外。以苯甲酸钠威力,它可以形成马尿酸等可以排出体外,但是大剂量地摄入就不适当了。对于婴儿也是这样,肝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也不能摄食苯甲酸钠。胡小松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些防腐剂,假设有20种食物都允许使用这一种防腐剂,而恰恰这20种食物都按剂量加了这个防腐剂,然后恰恰这一天正好吃的是这20种食物,而且剂量非常大,那么确实可能存在这一天我防腐剂总量超标了。”胡小松进一步指出,超标的剂量与危害的剂量最少有100~1000倍的距离。“这个安全值,这个量与可能开始产生的危害量的摄入最少有100倍的安全系数,有的指标是到1000倍,有的要到10000倍。”所以超标距离有危害的可能那个量,至少要100倍。“我们消费者如果看到一些政府部门监测到说这个蔬菜里面农药残留超标了,一样的道理,它的超标量与危害量最少也有100倍以上的距离。这个危害是可能开始产生的危害,而不是一定产生的危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