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研究通过了《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年)》。“计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建成较为完备和现代化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食品安全总体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5%以上;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猪肉、蔬菜、豆制品等重点食品的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不合格食品全部予以下架并退出首都市场。
会议强调,北京是首善之区,食品安全工作必须走在全国前列。要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当成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千方百计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努力打造首都安全食品品牌。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和标准,运用科技手段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努力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要落实区县监管责任,尽快解决各区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人员编制核定问题,明确各街乡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同时加强区县综合协调机制建设,使食品安全的组织管理体系落到实处。要坚决取缔违法非法食品生产,同时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食品加工园区,解决食品生产小、散、乱问题,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配备专门力量,组建专业执法队伍,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加大对食品违法和犯罪的打击力度。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会议研究通过了《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5%左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专、特、精、新”的中小企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凝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会议强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部门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不断成长壮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要和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特别是要把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内容放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首位,优先考虑,优先发展。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