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装小分量随处可见
“‘大包装’不过是商家使的障眼法,真是蒙人。”在北京一家报社从事编辑工作的王女士拿着一只白色化妆品罐悻悻地说。
王女士的朋友最近购买了一款“神奇活性丝素蜜”保养品,只需要30元一瓶。看着大大的瓶子和便宜的价格,朋友一口气就买了10瓶,也送了王女士一瓶。王女士使用后发现,瓶子的下半部分是可以拧开的,里面除了一截柱形塑料什么都没有。“瓶子1/3的容积是空的,看上去很划算,其实一半的钱支付给了空塑料瓶。”王女士为朋友的遭遇感到不平。
无独有偶。一些家长反映,他们先后买过不少儿童护肤品,发现包装的瓶子底部要么凹进去一大块,要么瓶子剩一部分面积没装满,总感觉在为包装买单。
大包装、小分量是流行趋势?采访发现,类似上述消费者遇到的情况十分普遍:包装瓶(罐、袋)看上去很厚实,产品的实际分量却只有原包装的2/3甚至一半左右。被包装产品从保健品、食用调料到化妆品,应有尽有。在北京西单君太百货商场,一韩国某知名品牌化妆品专柜小姐推荐了一套礼盒,15ml柔肤水、50ml的面霜和150ml的洁面乳放在五六十厘米长的大礼盒中,红色缎布和海绵等填充物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空间;中关村家乐福超市销售的某品牌110克含量的薯片,拿在手里轻轻摇一摇,里面“半桶”薯片直晃荡。
日前,南京市质监局对茶叶、化妆品、红酒3类商品的计量检查发现,超半数存在过度包装。南京市质监部门此次一共抽查41批次,合格18批,合格率仅为43.9%,如今过度包装情况不容乐观。抽查中,商品的包装层数基本都符合要求,主要问题都出现在包装容积率上,简单地说,从产品包装容积中扣除产品本身的体积所余下的空间容积过大,包装空隙过大,超过了要求。
公平交易被异化
“商品的净含量只是一个参考,很难准确把握。买东西总是看包装本身的大小更加直观一些。一般也只有拆开包装才能发现问题,商家的这种包装方式太不厚道。”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张小姐提起商家这种手法很是不满。
“消费者是冲着性价比高才买的,越是这样越让人有上当的感觉。”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这种“大包装、小分量”的行为在法律上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邱宝昌表示,一包产品含量多少是企业的自主权利,但自主权利一定要明示。消费者更多是靠包装来认识一件产品,习以为常认为大包装会包含更多的产品,实际上商家已经通过一些隐蔽的包装“变形”让产品减少了,公平交易实质上被异化了。没有显著标示就涉嫌误导消费者,从法律上讲有隐瞒事实之嫌。“一味地加大包装的成本和体积,还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邱宝昌说。
过度包装的危害还不止这些。据环保部门统计,单是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就约有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北京市每年处理垃圾的费用高达10亿元。此外,过度包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这些都是我国的紧缺资源。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包装废弃物体积已占固体废弃物一半,每年仅包装废弃物就白白扔掉2800亿元。
相关规定待细化
据了解,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以下简称《要求》)于2010年4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该标准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3个指标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分别是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然而标准实施一年,效果并不乐观。
“迄今为止,国家仍未出台保障行业规范运行的政策法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要求》只是针对企业的一种条文性限制,一旦违规了,没有处罚性条例,所以实施起来变成了一纸空文。
事实上,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的过度包装标准还不算严格。例如德国的《包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包装容器内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容器内商品与商品的间隙应在1厘米以下;商品包装容器内壁的间隙应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成本一般应在产品总成本的15%以下等等,以法规形式确立了严格的标准控制制度。
据了解,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的报告》中提出,今后将抓紧完善并出台《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和《强制回收的包装物目录》。《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