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包装协会的调查人员认为,荧光剂使得这些“爆米花桶”存在潜在致癌隐患。如果随爆米花进入人体的荧光剂达到一定的剂量,可能会使人体内的细胞发生变异。
4月中旬,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一个联合调查小组在北京的嘉禾、华星、星美、万达、东都等五家影院,购买了13种规格不同的爆米花桶。之后,他们将这些爆米花桶,放在了波长为365nm的紫外分析仪之下。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五种爆米花桶发出了鲜亮、刺眼的蓝光。
“这是因为制作这些桶的纸中,含有化学物质——荧光增白剂。”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秘书长董金狮说,这是不允许在食品包装纸中添加的化学物质。
4月22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了他们的调查报告。测出的“问题桶”来自东都国际影城所出售的大盒装爆米花(85盎司)、嘉禾万柳影城的85oz纸盒装爆米花、星美国际影城(金源店)的130oz、85oz、46oz三种桶装爆米花。
爆米花桶曝出致癌隐患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被称为“白色染料”的化学物质。它在光照下可以被激发发射荧光光线从而显示增白效果。因此,如果将它添入纸张、纤维织物中,就会使这些物品看上去很白。一旦荧光剂与食品直接接触,就可能随着食品进入人体。
为什么不允许在食品包装纸中使用的荧光剂,会出现在爆米花桶中?
“一些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回收来的废纸生产。”董金狮解释说,由于纸浆质量不过关,又要让桶看上去更白,因此不得不加入荧光剂“美白”。然而,废旧纸、社会回收废纸本来就不允许用来生产食品包装纸。
早在2007年,国家质监局就发布通知,要求对包装类、容器类的21种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从2009年9月1日起,没有经过QS认证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均不得生产、销售、使用。
但在此次调查中,嘉禾万柳影城销售的两种包装的爆米花盒上,都没有QS生产许可和生产厂家的信息。
国际包装协会的调查人员认为,荧光剂使得这些“爆米花桶”存在潜在致癌隐患。如果随爆米花进入人体的荧光剂达到一定的剂量,可能会使人体内的细胞发生变异。
“荧光增白剂”成分难评估
无独有偶。在国际包装协会发布影院爆米花桶的质量报告时,肯德基的全家桶纸容器也被指含有荧光增白剂。
含有荧光剂的食品容器究竟会对身体带来多大的健康隐患?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景浩告诉记者,在毒理学上,“含有化学物质的食品”与“有毒食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含化学物质的食品”只有化学物质的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有害作用才能显示。因此,含有较高浓度化学物质的食品才会造成食品安全的问题。
就荧光增白剂而言,这是一大类具有增白作用的化学物质,常被用在复印纸、洗衣粉,甚至是劣质的餐巾纸、劣质的餐盒中。只有在明确了荧光增白剂的具体成分、含量之后,才能评估出它的安全风险。
据美国国家环境署的资料,常用的荧光增白剂,主要有六个最基本的类型,涉及了400多种具体的化学物质。其中,最为普遍的有两类:三嗪基二苯乙烯类(Triazine-stilbenes)和香豆素类(Coumarins)。
前一类的毒性非常小,致癌、致突变的几率都很低。相比之下,后一类的毒性稍大一些,但总体仍不是很大。需要在极大的剂量下,才有可能导致肝损伤或癌症。
景浩告诉记者,要对一种化学物质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需要统计这些物质会出现在哪些食物中、每天能接触到的量是多少;按照这个接触量、吃多长时间会有危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之后,才能评估在食品中,摄入多少的量不会对人体有害。但国内还没有见到相关的数据。”
针对爆米花桶中的荧光剂,如何才能知晓它的具体成分和含量呢?
记者联系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中心、北京谱尼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艾米诺独立实验室质谱检测中心等机构,均被告知“只能就荧光性物质进行检测,具体的成分和含量分析不了”。
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室主任史记告诉记者,在纸张的检测中,对荧光剂的分析还不能具体到成分。目前,也只有一个指标可以量化纸桶中荧光剂的含量,即测纸张的荧光亮度。但这种量化并不同于荧光剂的含量。它是用荧光亮度来表示,值越高荧光剂的含量越多。
“这就是一个可以让不法分子钻空子的疏漏。”景浩说,由于只能笼统地以“荧光增白剂”相称,不知道具体的成分,就无从评估它的风险。
食品用纸是不允许有荧光增白剂的
4月28日,记者将一个购于北京东四环中路东都国际影城的大号爆米花盒,送到了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在几天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该影院购得的大号爆米花盒中,测出了荧光性物质。
在纸张检验中心的检测室里,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盒子的颜色已经不是鲜亮的蓝色了,和自然光下的乳白色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送检的一个冰淇淋盒子,虽然在自然光下看上去异常白亮,但同样没有发现荧光性物质。
“对包装纸来说,每100平方厘米中,荧光性物质的面积不应大于5平方厘米。而在食品用纸中,是不允许有荧光增白剂的。”史记说。
如果含荧光剂的纸被用来包装食品,那么,会有多少荧光剂“迁移”到食品上?
史记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实验来验证荧光剂随食品迁移的情况。不过,一项关于荧光剂可迁移性的实验正在纸张检验中心进行。
研究人员将一些含荧光剂的纸张剪碎,放在水中或有机溶剂中,浸泡10分钟、20分钟;再将一块棉布浸到水里。之后,把这块棉布放到紫外灯下照射,与未浸泡的棉布进行对比。如果前者发出了蓝紫色的光,就说明纸张中的荧光剂已经迁移了出来。
“这是一个定性的分析。荧光剂会迁移到什么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史记说,如果纸张中的荧光性物质具有迁移性,那么,我们的手指、食品接触纸张的时候,也可能迁移到皮肤和食品上。“不过,它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损害,目前还没有实验的验证,也没有相关的病例。”
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告诉记者,迄今,该院还没有接诊过因为荧光增白剂而导致的病例。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化学物的使用量超过安全标准就会表现出有害作用,所以确定化学物的使用剂量或在食品中的含量对于食品安全性的评估很重要。即使对成人安全的剂量,也不一定能反映出特殊人群的敏感性。比如,对化学物品过敏的人群以及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景浩说,国内已启动了针对食品安全的重点研究计划,包括食品包装物中化学物质的迁移性,但荧光剂还没有被列入其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