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奶粉事件表明,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对问题的认识都不到位,企业想蒙混过关,地方监管部门在前期的应对中也有保护地方品牌的顾虑和倾向。
问题奶粉事件还暴露出的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就是2008年的问题奶粉未完全销毁,部分流入了市场。现在社会舆论对于为什么在“三鹿事件”爆发后,还有如此数量的问题奶粉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销毁,又能够在重压之下依旧又重新进入市场,公众不能不对2008年“问题奶粉”的处理程序提出质疑,认为首先是政府监管依然存在漏洞,因为管制松了,所以就能拿出来卖了。还有就是一些乳品企业见利忘利,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和诚信,所以对乳品企业的监管不能放松。
现在倍受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一是监管漏洞在哪,为什么没堵住,以至于二次跌倒?二是当初的一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企业可能没有得到有效惩罚,进而没对企业产生必要的约束作用。三是这些“问题奶粉”没被销毁,问题究竟出在哪?问题奶粉是在生产中现在仍然存在超标呢?还是原来的,属于遗留物?!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还有就是一定要搞清问题奶粉的源头,记者再三追问,宁夏的相关部门不是推诿就是语焉不详,只说是某外省,绝口不提具体地方,怕引起省际矛盾。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可能又会造成社会和消费者心理恐慌,并引发群众对政府监管能力失去信心。
许多人都明白,现在许多行业不存在制度空白,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不能出现了执法的死角,食品安全重在“全过程”监管。 群众最希望看到和知道的是监管部门现在在做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如何弥补漏洞;对当事者如何处理。
事实再一次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然是任重道远。政府监管部门现在要重新统计核实问题奶粉, 加快问题乳粉彻查进度,从严追究当事者,更应主动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通报情况,以尽快恢复国人对监管和国产食品安全的信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