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断言人造食用色素同人体健康及行为障碍等问题毫无关联。最近美国联邦政府首次公开重新评估人造食用色素的安全性,并在考虑是否应在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包装袋上注明:此类食品有可能加重一些儿童的行为障碍问题,如多动症等。
本周食品药品管理局将邀请一组专家重新评估最新研究结果并对可能的政策改变提供建议,包括在食品包装上添加警示标签等。这表明人造色素与儿童行为变化的关系问题已经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对消费者权利保护组织来说,这次听证会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在一份总结报告中指出,虽然正常儿童可能不会受人造色素的影响,但如果有行为障碍类问题的儿童吃了含有人造色素等其他多种人造添加剂的食品,就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上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一位小儿科过敏症专科医师本杰明·芬格多博士就曾通过不含人造色素的食谱成功治疗了一些孩子的多动症。另外,包括2007年发表在外科医学杂志上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人造色素甚至有可能引起正常孩子的行为改变。一位美国妈妈在电话采访中提到,以前她五岁的儿子在学校深受多动症的困扰,但当她不再给儿子吃含有人工色素的食品后,儿子的情况就好多了。这位妈妈说:“我十分肯定人造色素就是病因,因为验证准得像打开或关闭开关一样。”
2008年一个消费者权利组织在请愿书中写到一些易感儿童的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孩子面临风险,所以为公众健康着想应当采取的恰当措施是,杜绝在食物中使用这种不必要的危险食物添加剂。或者至少要求生产商在包装袋上鲜明地标出警告:“本产品中含有的人工色素有可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行为问题”。
但作为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儿童行为医师,劳伦斯·迪勒博士却认为,能够证明饮食与孩童时期行为障碍问题有关联的证据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无法消除的流言飞语。”
天然食品色素的安全性毋庸置疑,人工色素的生产商们一直以来也在为人工色素的安全性辩护。在美国食品生产商协会的一份声明中指出:“全球所有主要食品安全团体已经对现有科学成果进行回顾,证实人造食品色素与儿童多动症并无可以论证的联系”。
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政府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对人造色素一直采取的是压制态度,因为早期的人工色素不仅有毒,还常常被用来掩盖食品的污染和变质。1950年许多美国儿童在吃了含有橙色1号色素的万圣节糖果后生病。食品药品管理局在经过严格测试后认定橙色1号色素为有毒物并从此禁止使用。1976年该管理局又因疑似诱发癌症而禁止了红色2号的使用,并以红色40号色素作为替代。美国今天使用的许多人造色素都是由食品药品管理局在1931年认定的,包括蓝色1号,黄色5号以及红色3号等。以前的人造色素是从煤焦油中提取,而如今的则是石油产品加工制成。
消费者们的请愿一直以来都被食品药品管理局例行公事般地拒绝。虽然这次有所不同,但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食品药品管理局并没有要求专家们考虑禁止人工色素的使用,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在冗长的分析中还表达了对关于人工色素与行为问题相关性研究的科学性的质疑。重要的是,研究结果没有提供线索表明各种色素的相关风险以采取规避措施。
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科学家们认为人造色素引发的行为问题和花生过敏一样,“某些人对此类成分过敏,但不表明这些色素本身有毒”。由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食品药品管理局已经要求生产商在标签上注明含有人造色素成分。
通用磨坊的发言人拒绝对此事进行评论。卡夫食品的女发言人华勒丽·摩恩斯在一封邮件中写到,该公司使用的所有食用色素都是经过批准的并已在标签中注明,但该公司也将开始生产不含添加色素的产品。
听证小组肯定会要求就此题目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这样的呼吁往往会被充耳不闻,因为儿童行为方面的研究向来花费巨大而且十分困难。
根据一份消费者组织请愿书中的大名单,含有人造色素的大众食品包括奇多小食品,家乐氏谷物麦片,泡泡塔夹心软饼,洲际面包公司旗下的甜甜糕等等。美国一些食品连锁店已经开始拒绝销售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