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苏丹红,2008年的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爆发,每一次都有触目惊心之感。2010年依然是不平静的一年,各个环节均有安全隐患浮出水面。生产环节的高毒农药、抗生素和激素滥用;加工环节的一滴香、氢化油等有害食品添加剂;流通环节的注水肉、洗虾粉等化工原料;监管环节的地沟油、烤鸭油悄然泛滥;外部环境污染导致的重金属超标等。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这看似略带夸张的网络调侃语,鲜明地透露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失望与无奈。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乳品的安全素来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各地陆陆续续泛起的三聚氰胺残渣、一波三折的“性早熟门”,使得一向颇不平静的乳业市场再掀波澜。如果说三聚氰胺的阴霾不散还只是让人忿恨少数奸商的商业道德缺失与良心欠奉,沸沸扬扬的性早熟事件则令公众心有余悸。尽管相关部门事后检测称含量并不超标,但仍令公众本就脆弱的信心遭受重大冲击。
其他行业也并不平静。在“瘦肉精”等名词悲哀地令消费者耳熟能详之后,曾经坚信素菜更安全的消费者也在本年度黯然神伤。春节期间的“海南毒豇豆农残超标”事件曝光后,公众还在研究高毒杀虫剂水胺硫磷的特性时,青岛再爆惊人“毒韭菜”案,一时间,“吃素的怕毒素”成为新的口头禅。
五常稻花香遭假冒成“毒大米”,食用油同样不安全。除了老问题地沟油之外,茶油巨头湖南金浩更被曝致癌物苯并芘超标,而这一结果在今年2月被湖南质监局查出后,在长达半年时间内,企业和质监部门并未及时将此信息公之于众。
美味火锅同样存在隐患,那种名为一滴香的调味剂,高唱“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的奇特功效,却是通过化工合成的有毒物质,食用后不仅损伤肝脏,还能致癌。月饼制作过程中,部分企业使用有一定二氧化硫残留的硫化糖,且用含有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莲子,进一步增加了月饼里硫残留的可能性。
重大事件盘点
三聚氰胺阴霾不散
人们曾经倾向于相信,三聚氰胺只是2008年9月的一场阴霾,受影响的下一代只是不多的少数。但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陕西金桥乳业又售出5吨三聚氰胺粉,上海熊猫同样死性不改。时至7月,甘肃、吉林等地再度被爆三聚氰胺严重超标,其中青海东垣乳品厂一样品竟超标500余倍。
频频传出的多地问题奶粉事件,让监管陷入尴尬。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从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要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并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据规定,问题乳品流入将问责当地政府,每批乳品原料出厂成品均需检测三聚氰胺,将产销信息实现全程追溯。可叹的是,到了11月,湘潭远山乳业所产玉米奶中再现三聚氰胺身影,难免令消费者依然心有余悸。(吕静莲)
圣元陷落激素门检测仍存盲区
8月,一则关于“武汉三女婴可能因食用圣元奶粉而性早熟”的消息经报道后,江西奉新、山东临沂、广东湛江等地也先后传出婴儿可能因食用圣元而激素检测超标的消息。一时间质疑声铺天盖地,股价一天内下跌26.9%,完全淹没了圣元“表白”的官方声明。数日后,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调查结果,称42份圣元样本中未检出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结果也符合标准。
尽管这一结果为此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仍有消费者疑心重重。事实上,无论是药监、工商管理、卫生医疗还是专业乳品检测中心均不受理个人申请的奶粉激素检测。虽然有专业人士称,对于奶粉雌激素的检测不仅制定了相关检测方法,还规定了不得检出的限量标准,具体标准即将公布,但对奶粉激素的检测有无可能列入国内常规检测项目仍然尚无定论,很可能依然缺位。
雅培主动召回奶粉
汽车行业召回事件频频,但食品行业却鲜有。9月,在北美奶粉召回事件中,雅培主动召回在美国、波多黎各及加勒比海一些国家销售的罐装及部分塑料容器装Sim ilac奶粉。虽然中国的产品不在召回范围内,但雅培依然决定,持有在美国生产的雅培奶粉的消费者,不论是否开封,均可一比一更换雅培在中国销售的产品。
业界预计,雅培此次召回的损失高达1亿美元,但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召回面临的全球化思考。一方面维护了网购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自检自报,主动召回,短期利益虽然受损,长期则会为企业的诚信加分。
南都记者 吕静莲 实习生 张映武
食品安全监管直指源头 原料、流通、终端三剑齐下
监管
2010年度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透露,目前我国有2200多种食品添加剂,有检验方法标准的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也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企业分散、技术薄弱、装备落后。而在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中,监管方则经常首当其冲,被舆论炙烤,被公众质疑。因此,从今年行政监管的方向看,预防已成为重中之重,源头监管的概念经常被提及。
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一次接着一次,以乳业为重点的食品安全整顿更是在全国全面展开,不断出台措施加大对乳制品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从奶源到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层层加码。
4月,卫生部发布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11月,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及《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等规定,明确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在年底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否则就得自明年3月起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同时还要求对三聚氰胺的生产流通实行实名制管理,要求企业对生鲜乳和原料乳粉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每批出厂产品也要进行三聚氰胺检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正是食品安全管不胜管的重要原因。而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看,问题时常出现在食品生产的最初环节,不论是三聚氰胺还是毒豇豆抑或瘦肉精,在生产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更需要将食品安全监管重心向食品生产源头倾斜。
重大事件盘点 “致癌茶油”
2010年8月,一则关于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茶油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苯并芘”超标6倍的传言正在互联网上蔓延。金浩先“辟谣”后承认部分批次纯茶油存在苯并芘超标问题,并召回。山茶油是从我国特有的木本植物油茶中提取的食用油,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在国家食用油缺口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中央鼓励发展不与粮争田的油茶,近年来油茶产业亦处于跳跃式大发展的上升期。但是这一事件引发行业对于茶油这一小品种油的信任危机,也给行业带来更多反思。粗放地大跃进式扩张必然为产业发展埋下定时炸弹,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应认真对待质量问题,否则伤害整个产业的未来。(王海艳)
五常香米遭假冒
7月,央视曝光部分企业用普通米经香精熏制“稻花香五常香米”牟利,一时激起千层浪,各地五常大米纷纷下架,部分泰国米掺假等米业乱象被摊开放到阳光下。“劣币驱逐良币”,这一事件直接影响了五常和泰国香米的品牌和销售,五常市和泰国方面纷纷出面维护形象,培养扶持龙头企业。粮食协会和五常市政府亦先后召集企业发表诚信声明,承诺销售放心大米。而在下架潮中,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幸得留存,销量并未受波及。米业存在多、小、散等特点,品牌化还在路上,要赢得消费者信任,“五常米”“泰国米”不仅需要地理性的品牌,还需要培育企业品牌。(王海艳)
海南毒豇豆
今年初,海南产豇豆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之后毒豇豆事件在全国持续发酵,各地纷纷采取防控措施。舆论矛头指向“反季节蔬菜”、农药管理部门对禁用农药监管不力,以及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农产品检测有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前者只能检测农药总量是否超标,无法查出农药种类,而后者可以精确到农药的种类和含量,但每个瓜菜品种每次检测费用高达2000元。消费者购买的蔬菜很难知道上面残留了多少农药,哪些是巨毒的。毒豇豆事件警醒的是农民、监管者,也包括消费者。市场监管与检测技术不是消费者能决定的,在祈祷监管有力的同时,买回的菜反复清洗,将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20分钟再烹饪,可能更实际。(王海艳)
南都记者 吕静莲 实习生 张映武
“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
农产品一马当先2010“神马”都涨
涨
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糖高宗”再到“油你涨”“苹什么”,消费新词的涌现反映的是百姓面对物价上涨的无奈。
11月CPI数据继续攀高,同比涨幅达到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一方面,通胀压力高企,老百姓更为精打细算,消费能力被抑制。另一方面,货币超发,游资猖獗,如过山车似的价格让炒作资金大赚一笔。随着农产品、食品价格的上扬,宏观调控也聚焦稳定供应,稳定价格。
食品领域贯穿2010全年的当属涨价。从年初的大蒜、绿豆,到之后大宗农产品玉米、水稻、棉花、白糖,农产品轮番涨价。基础农产品的涨价对下游产品的带动不容小觑,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其他行业的辐射能力很强。对于谷物磨制、植物油、制糖、饲料加工这些行业,农产品价格上涨10%,他们的成本就要上涨5%以上。进而带动更多的下游产业价格上扬,比如肉蛋奶、酒、饮料以及众多食品。显著的例子,白酒价格今年一路高歌,高端品牌渐现“奢侈品”属性,原本促销大战疯狂的品类也偃旗息鼓,如燕京、雪花啤酒告别持续一年的促销大战,淡季提价。
食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C PI一路上扬,11月CPI为5.1%,创28个月来新高。其中,11月份食品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为74%。物价的涨跌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第四季度全国储户调查,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普通消费者一方面对通胀的忧虑增加,囤粮、囤油现象再起,进一步增加价格上扬的压力。另一方面,钱袋子被捂紧,团购、非高峰时间买菜,各种省钱高招风靡。而对于农户来讲,涨价预期带来的惜售心理明显,这一点在玉米、大豆乃至苹果等行业表现明显。
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扬的原因在于,自然灾害造成减产、通胀预期和资金的投机性炒作,三重因素迭加放大了供给层面的不确定性。各路资金的投资囤积居奇,推波助澜,致使价格波动宛如过山车。
重大事件盘点
食用油集体调价
2010年10月,食用油金龙鱼、福临门、鲁花、长寿花等品牌相继提高出厂价,幅度在一成左右。与其他农产品不同,食用油行业集中度高,金龙鱼、福临门约占半壁江山,涨价时刻几乎是“共进退”。此次涨价原因在于成本的大幅上涨,成本倒挂每吨2000元左右。11月上游成本价格再度上浮,但是发改委给食用油巨头“打招呼”,两节期间 不 涨价,目前食用油供给和价格稳定。当下国家加大物价调控力度,从国储油的抛售到16条措施的颁布,业内预期食用油价格近期仍将稳定。不过,由于不具备话语权,国际大豆油现货市场及期货市场将决定国内价格。(王海艳)
蒜、绿豆、生姜
糖棉齐齐涨价
今年初,大蒜、绿豆、生姜等易储存的小宗农产品领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年度热词不断涌现,价格犹如过山车。如绿豆价格2009年7元一公斤左右,在2010年零售价最高达24元一公斤,一年翻3倍多。这些小宗产品减产成为涨价的主因,但资金的炒作则扩大了价格的波动。资金的退出也使得价格大幅回落。
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也紧随其后上扬,以白糖、棉花为主的上游产品年度涨势惊人,棉花价格短短三四月内价格翻了一倍以上。这直接带动下游产品上扬,包括饲料、服装、食品等等。临近年底,国内出台严厉和密集的调控措施,农产品价格整体出现显著回落。但较往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仍然坚挺。(王海艳)
生猪价格过山车
2007、2008年一哄而上式的产能急增造成的供过于求,与生猪疫情带来的情绪焦虑进而造成生猪集中提前出栏叠加,导致今年上半年生猪产能过剩。在农产品涨价的同时,生猪价跌,成本上涨,猪粮比长期位于盈亏点之下,养猪散户苦不堪言。为此,政府启动中央冻肉收储政策。到了今年下半年,生猪价格有好转,目前已经稳定盈利。由于行业集中度低,生猪养殖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成本传导能力弱,而且难以逃避“周期性”盈亏的过山车命运。农业部提出力争到2015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这意味着大型企业受益匪浅,散户成为被整合对象。至于近期,随着两节临近,对猪肉需求量增加,商务部也表示会在冬至、春节期间进行冻肉投放的工作,供应和需求同时增加。业内预期后期生猪价格将会维持稳定或震荡调整,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王海艳)
成本作祟奶品涨风吹
今年以来奶品涨价究竟有几波,已是业界难以明确估算的话题,其中配方粉则多次站在风口浪尖。先是1月,雀巢便上调部分成人奶粉5%至10%,澳优、贝因美等也跟风调价10%。年后,美赞臣提价8%,4月,雅培、施恩等也参与其中,涨幅为5%-10%。时至8月,雀巢又再次上调部分奶粉和液态奶约5%的售价,本月又有消息称,其将再次上调部分产品价格6%至9%,但遭雀巢官方否认。
与此同时,在11月底开始陆续收到蒙牛、伊利旗下高钙低脂、未来星、营养舒化、金典等品牌的涨价通知,伊利和光明官方确认提价3%-4%与2%之后,广州本地乳企也继今年初涨价5%-10%之后再度调价,风行、燕塘涨幅分别在5%-10%之间。奶越来越贵已是CPI疯涨背景下不争的事实,从本地液态奶情况看,成本涨幅超20%的乳企提价压力依然存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