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营养指导
第二十一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营养监测发现的主要营养问题,确定营养指导工作重点,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营养指导工作应当面向公众,以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为目标,重点是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人群。
第二十三条 营养指导工作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有关营养知识的咨询;
(二)营养状况的评价;
(三)膳食搭配和摄入量的建议;
(四)强化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选择的建议;
(五)食物营养标签的使用;
(六)其他营养指导服务。
第二十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开展营养改善示范单位试点工作。
开展营养改善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应当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措施和经费保证。
第二十五条 营养改善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可以是综合营养改善,也可以是单项营养改善。
第五章 营养干预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营养监测发现的问题,制定营养干预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营养干预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经费、当地资源、食品供应等条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第二十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小学校学生食堂和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
中小学校学生食堂和学生营养配餐单位应当合理搭配膳食,正确引导学生饮食习惯,改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营养工作,改善患者饮食和营养,发挥营养干预对促进患者辅助治疗和康复的作用。
第二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营养干预纳入地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对营养食物的供给和储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预防与减少急性营养不良的发生。
第三十条 对灾区居民进行营养干预应当优先照顾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
结合临床需要,对救治的伤病员进行营养干预。
第三十一条 鼓励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第六章 奖励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营养改善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三条 中国营养学会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营养改善工作时,可以对营养改善工作先进单位授予奖牌或者证书。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营养缺乏:亦称“营养不足”,是指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营养素不能满足身体需要,从而影响生长、发育或生理功能的现象。营养缺乏可以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及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来发现 .
营养过剩:亦称“营养过度”,指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营养素超过了身体需要,导致超重、肥胖等的现象。营养过剩可以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及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来发现 .
宏量营养素:膳食供给最多的三种产生能量的必需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合化物。人体每日需要量为数十克至数百克。
微量营养素:除了宏量营养素之外的其他必需营养素, 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两大类。人体每日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量较少,一般以毫克计或微克计。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而出现的营养缺乏病,多见于灾荒年代或食物短缺地区,儿童受累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生长迟滞,体重不足,严重消瘦或水肿。
超重和肥胖:体重超过了“健康体重”标准为超重;严重的超重,达到了肥胖的标准,为肥胖。成年人一般用体质指数(BMI)作为判断标准,BMI>= 24 kg/m2 为超重;BMI>= 28 kg/m2 为 肥胖。超重和肥胖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