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儒雅知性的环保专家,又是有勇有谋的维权斗士,在充满希望的绿色世界里游刃有余
“对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您是怎么看的?”
“如果说,以前循环经济就像大家所说是个‘筐’,那么现在,循环经济终于开始成为一只‘箱’,一只渐渐明晰边界、承载实在内容的环保之箱,绿色之箱。”
听上去,你没准会认为,我在对话哪一位洞悉万物流变的哲学大师,正探询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亘古命题。
眼前人物,董金狮,爽朗,大方,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几分儒雅知性的气度。不过,他所专注的,却是与哲学相距遥远的环境资源行业。
这个行业讲究门槛,除了扎实的环境技术背景,更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他的职守在于,为众多企业和企业家指明,在不断调整的国家政策之下,如何准确抓住利于自我成长的绿色商机,同时引导他们积极遵守各项规则和标准,共建并维护环保市场的发展秩序。
容易区分,作为环保专家,董金狮与擅长思辩甚而巧舌如簧的哲学家之不同。虽语速极快,其话题却紧扣自己长期以来一直坚守的事业与工作;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也丝毫没有游离出眼下备受舆论关注的循环经济推进方面的问题。
标志中国循环经济开始从“一个筐”到“一只箱”转折的,是一部引导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的出台。对董金狮这样一位战斗在环保战线长达十多年的实干型专家而言,恐怕没有比这个转折,更能让他欣喜的了。
忙碌的孤独
董金狮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坐下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下载并打印了一部新法律的法条。接着,他又与有关出版社联系,很快拿到了法条的单行本,一口气买走了离他最近的书店仅进的5本还不说,又兴冲冲地让书店专门再进了200本,全部买了下来,送给同事、领导和业内的朋友们。
这一天是8月30日,《循环经济促进法》通过的第二天。
很显然,他做了件小事。这本小册子不过3元钱,即便买数百本送人也花不了太多。这对于作为公众人物的著名环保专家来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又远不止于此。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自古以来,“有大美而不言”一直被提倡公益的人们奉为圭臬。往小里说,是在尽点滴之力,面向众人,传播和分享一部自己期盼已久的重要法律;往大里说,通过不经意的小举动,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尽可能改变身边有待提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观念。
诸如此类的自愿“普法”行为,方式有其特殊性,往往也最为奏效。
“环保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还有很大的不同,现在仍然是个‘政策市’。别人尊重你,当你是专家,你就必须不遗余力地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帮助企业和公众在第一时间通过你对最新政策法规的解读,主动融合,趋利避害。”董金狮谈及初衷。
尽管如此,他也感慨,现在愿意这样做的人实在还是太少了,自己平日里忙碌惯了倒不觉得,但有时稍有停歇,也会有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涌上心头。
对董金狮来说,偶尔的孤独又算得了什么。环保事业已经成为了他的全部,这也为他带来了外界的肯定与褒扬。一些媒体这样评价:他不是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者,却令敢于突破国家禁令的非法生产者三分敬畏七分仇视;他不是政府官员,社区居民和师生们却对他肃然起敬;他不是国家专业环保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却赢得了环保餐具和包装行业从事环保推广的众多同行的赞许;他不是高校殿堂的学术带头人,但他身体力行凭借自己渊博的环保科技知识赢得了环保界的普遍尊重。
在行业里耕耘得久了,名声在外,社会职务也多了起来:中国环保部环境与健康专家、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秘书长、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最近,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的董金狮又被致力于绿色包装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邀请,加入了这一全球性的环保组织,并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今天,熟悉的人还是亲切地叫他“董工”,不过,总工程师这一称谓,并不能很好地概括他对中国环保事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尽管在技术层面上,董金狮科班出身,师承中科院院士徐晓白,是位不折不扣的环境化学专家,但在观念层面上,他通过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从源头上治理“白色污染”,这个意义显然要更深远。
幸福的单车
董金狮的环保人生,始于他对“白色污染”的关注。
时值中国包装工业起飞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的铁路沿线,列车所到之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白色发泡塑料餐盒,甚至被戏谑为中国的“第二长城”。中科院环境化学硕士毕业的董金狮,此时面临着选择:是去德国读博继续深造,还是投身祖国的绿色环保事业?认真考虑之后,他还是放弃了出国学习的机会,前往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并参与了关于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治理的课题。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被满眼“白色污染”刺痛了的董金狮决定向它宣战,由此走上了漫漫环保路。他发动同事们步行于铁路沿线“拾荒”;同时,从降解餐具的研究与制造做起,及至任全国降解餐具组组长,铁路沿线的“白色长城”基本得到治理。
1996年,董金狮从铁道部辞去公职,成立了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从此更为自由独立地进行他的环保事业。这时,随着国家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数量和机率也在迅速增大,在全国范围内,“白色污染”愈演愈烈!
董金狮深知,用解决铁路的办法解决全国的污染问题是不可能的,铁路很大程度上是半军事化管理,且只消费不生产,要在全国解决污染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首先要解决生产问题。他的思路是回收再利用,具体做法就是把发泡塑料为主的餐具回收,再加工成不直接使用于食品包装的产品。
回收再利用,无疑是除替代产品之外的另一种途径,在西方一些较发达国家已开始普遍运用。这正是今天“循环经济”概念的雏形。
有人说,董金狮的治污之路是“单车匹马”骑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当年他为取得各方对他在北京进行一次性塑料餐具回收利用工作的配合,不断出入环卫局、环保局、餐具生产企业以及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部门之间,四处奔波游说,行程上千公里,为此骑坏了一辆自行车。
一年后,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环保局、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对废弃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必须回收利用的通告》,并授权董金狮具体负责该项工作。随即,10个回收站点建立,他又说服5家生产企业拿出30余万元用于专项投资,第一个月就在北京回收了47吨,第二个月达到170吨,第三个月280吨。就这样,不用政府掏一分钱,就使回收率高达60%以上,每年废弃的1000多吨一次性塑料餐盒得到回收利用,同时还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
此事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环保专家董金狮一时声名大噪。
从容的守望
董金狮被不少朋友比作一匹绿色的雄狮,驰骋在环保天地里,不知疲倦,越挫越勇。
为使食品包装行业更加规范,他大胆揭示了PVC保鲜膜助剂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引起中国政府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家质检总局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立即制定政策,对PVC保鲜膜中使用的助剂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他还率先提出了全国一次性环保餐盒含有毒物质,向媒体首次披露了全国一次性餐具合格率仅为50%的事实。
2006年,董金狮向中央台视台揭露了废旧光盘制作婴儿奶瓶的恶性事件。节目在《新闻联播》播出后,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推动了我国食品包装市场准入(QS)制度的出台。
结合自身专业和丰富经验,他对国内已出现的纸浆模塑餐具、秸秆餐具、纸板涂膜餐具、食用粉类餐具以及光、生物双降解聚丙烯餐具等多种发泡餐具替代品的技术状况、产品性能、优缺点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和分析,并亲自参加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国标起草过程中的审查工作,提出了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发展动向。
同时,他通过自己建立的专业环保网站:中国环保餐具网(www.cept.cn),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文明。
近年来,董金狮牵头在北京联合30多家环保餐饮具生产企业成立了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推广合格产品,打击假冒伪劣。他以专家和学者身份,联合央视等媒体,多次深入假冒伪劣含毒产品现场暗访拍摄,查处劣质产品和制假售假黑窝点,关键时刻他直报姓名,让制假者心惊胆颤。
环保维权路上,董金狮尝过辛酸,遇过威胁,劳过心智,伤过筋骨,有着深刻的历练。多年的打假和公益宣传经历,让他意识到:环保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
“一定要让更多的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参与进来,集聚各方力量,形成‘连拉带打,打拉结合,以拉为主,以打为辅’的行业自律模式。”董金狮说。
于是,他联合媒体一道展开环保舆论,号召人们学会自我维权。2006年3月15日,他被国家工商总局以及近20个省市消协、全国消协等单位联合评选为“最令人感动的十大维权人物”,同时被北京电视台评为2005年度“六大较真人物”。
在环保界,有勇有谋的董金狮,已成为一位游刃有余的维权斗士。这并没有削弱他作为专业学者的分量,相反,他一如既往,为促进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和推动国家有关政策的起草与制定。
现在,虽被外界冠以“中国环保第一人”、“绿色包装专家”、“环保大使”、“白色污染的斗士”等称号,俨然中国版的“绿巨人”,不过,董金狮依旧从容,淡定自若。
(责任编辑:admin)